林立青出版的兩本書。圖/寶瓶文化提供
曾擔任十幾年的工地監工、本名林亞靖的林立青,出版個人第一本書《做工的人》,創下銷售五萬本佳績,躍升成為暢銷書作家,今年再出版新書《如此人生》,繼續為社會底層工作者發聲,關心更多的邊緣勞動者。圖/寶瓶文化提供
文/郭士榛
林立青去年出版個人第一本書《做工的人》,創下銷售五萬本佳績,躍升成為暢銷書作家,今年再出版新書《如此人生》,同樣從關懷勞動基層著手。《做工的人》讓社會第一次聽見工地圍籬內的聲音,而《如此人生》則將視野移往幽微角落,寫移工、夜間工人、失業廠員,繼續為社會底層工作者發聲,關心更多的邊緣勞動者。
曾擔任十幾年的工地監工的林立青表示,他寫這些故事好像寫懺悔錄,寫出來卻不能改變什麼,但他還是希望藉由他的書寫,讓各界反思,台灣社會是否能給這些人更多選擇,過好一點生活。
書寫底層的勞工
林立青本名林亞靖,一九八五年生,東南科技大學土木系畢業後就在工地裡當監工。當時他才二十二歲,因為年紀輕,面對的都是五六十歲資深工人,他們不論年齡、經驗、生活、眼界、見識,以及專業能力都遠高於他,使他在管理上遇到很大挑戰。
雖然當監工一開始很辛苦,但也讓林立青對於工人的處境有更深刻的了解,林立青說,原本他只是以他在建築工地的第一線視角,心疼底層勞工老是被誤解,他先在網路上,真實記錄做工的人的生命故事,像是「工地外勞」,描寫本地勞工與外籍勞工的互動,以及面對警察跑到工地抓逃逸外勞,他又是如何想辦法拖延時間,以微薄的力量袒護那些勞工的尊嚴。
二○一七年二月,出版《做工的人》,總共寫了十一萬字。出版後,林立青獲得來自更多不同領域底層勞工主動跟他說自己的故事,希望林立青也能幫他們說出內心的心聲,也因此有了第二本《如此人生》。
第二本將觸角延伸到工地邊緣,包括性工作者、清潔工、鐵工、移工、原住民工人等。林立青花了相當多篇幅,描寫底層勞工的生存文化,談工殤所反應的殘酷勞動環境,以及有些勞動者陷於無法自拔的人生等等。
生活無處不是書
當初出書目的是希望讀者讀到底層勞工生活時,能夠有所反思,因而愈來愈受到底層勞動者的信任。林立青透露,他現在正在萬華幫一些街友開寫作班,指導他們寫自己的故事,雖然剛開始還很生嫩,但他認為,透過書寫也是一種抒發,期待這些人哪天也能像他一樣,出版自己的故事,肯定會很精采。
林立青認為,每個人都有故事,當故事變成文字或被寫進書裡受到肯定,似乎就獲得了某種社會認同,這就是文學的包容力所在。雖然一開始沒想過當作家,不過他也承認自己很愛看書,有陣子經常待在圖書館,剛開始看金庸、古龍武俠小說,後來迷上托爾斯泰的作品,他習慣在各個角落都放書,隨時都能看,「我覺得同時讀很多不同的書,效果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