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小平
當兒女逐漸成長,離開家求學、謀職或工作,甚至結婚成家,父母親的身邊頓時變得冷冷清清。若是不懂得打開心扉,走出去建立自己的社交網絡,慢慢地,他們就會變得抑鬱消沉,更糟的是患上失智症。喪偶獨居在家的父母,更需要兒女的陪伴。
因此,溫馨的家庭時間或家族聚會,就變得十分重要,也能維繫兩代或三代之間的感情。
我是家中長女,媽媽退休後就搬到我家隔壁。幾年後,小妹結婚成家,在媽媽的要求下,也住在附近的社區。只是平時各忙各的,很難有機會見上一面。
於是我們約定,每個周日晚上一起吃飯。大多是在我家,偶爾會去外面聚餐,飯後聊聊天,欣賞小妹的兩個女兒表演歌唱、跳舞,倒也和樂融融。若是遇到重要節日,例如母親節、中秋節、農曆新年,我們還會盛大慶祝,去沒去過的餐廳,或是安排一些節目,讓媽媽開心。
大妹住在美國,那一年,趁著她五十歲生日,我特別安排媽媽赴美旅行,順便幫大妹過生日。三個女兒都在身邊,媽媽開心得不得了。年歲漸長後,媽媽對於家庭時間更加重視,大妹遂安排每年返台一起過年,陪她逛街、購物、享受美食,對媽媽來說,這是她跟大妹之間「美麗的約會」。
家族聚會漸漸成為我家的傳統,每個人都很重視這個相聚時刻,若不是緊要事件,絕不會輕易「請假」缺席。近幾年,我的一雙兒女也結了婚,各自成家。雖然工作忙碌,常常要出差,但只要有空,他們都會利用周末回家相聚,尤其是過年過節,一定會安排時間「回娘家」。
兒子結婚後,生了兩個可愛的孩子,媽媽成了太婆,更加珍惜跟第四代的相處時光。我看在眼裡,便假意拜託她幫忙一些事情,讓她順理成章到家裡來,陪曾孫唱兒歌、教他們表演或是餵他們吃飯,這也成了媽媽另一個熱烈期盼的家庭時間。
因為我自己有深刻的體會,所以經常鼓勵朋友要重視家庭時間,好處還真不少呢!
首先,可以凝聚家族向心力。家庭聚會可聯繫親人之間的感情,遇有重大事情,例如家人重病、規畫國外旅遊,或是有家人要競選民意代表等等,可以集合眾人之力,齊心度過。
其次,不致因忙碌變得疏離。現代人除了忙於工作,還要抽空交際或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所剩時間少得可憐,因此習慣把家人排在後面。然而久不聯絡就會疏遠淡漠,固定的家庭時間可以讓親情不斷線。
最後最重要的,就是帶給年長的父母快樂。當兒女長大離家,除了打電話、傳照片,其實父母最希望的就是能常看到自己的孩子。只要看看臉書上的朋友,最喜歡晒他們跟兒孫相聚的照片,說孩子從國外回來度假,或是誰陪他們一起過生日、表現他們的拿手菜等等,就可以知道。
父母費盡心力養育我們,當他們年老時,最好的回報就是我們的陪伴。想想看,你有多久沒跟父母快樂相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