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於降雨量減少,許多水庫見底,變成青青大草原,企業與民眾擔心缺水問題。政治人物與民眾除了祈福求雨之外,應正視愈來愈嚴重的缺水危機,提升用水效率,強化水資源的管理。台灣水價長期偏低引發後遺症,國人缺乏節水的動機,每人平均用水量逐年上揚,顯示水價應逐步調整,但低所得使政府不敢調高。
南部久旱不雨,全台最大的曾文水庫蓄水率跌破百分之六,創十年來新低;主要供應台南市民生用水的南化水庫蓄水率只剩三成,如果再不下雨,預估曾文水庫只能撐兩周,南化水庫只能撐二個月。
令人震驚的是,營運超過半世紀的白河水庫由於泥沙嚴重淤積,原本有效蓄水量為二千二百多萬立方公尺,如今只剩下九百多萬噸,由碗公變淺碟,水庫蓄水率已降為零,幾乎壽終正寢。究竟全台類似白河水庫發生嚴重淤積的水庫還有多少,應該進行全面調查。
事實上台灣降雨量豐富,年平均雨量達二千五百一十公釐,為世界平均值的三倍。儘管降雨量豐富,但山高水急,加上山坡地遭濫墾濫建,水土保持遭破壞,大量雨水快速流入大海,未能有效利用,十分可惜。
每年四、五月全台各地水庫都會傳出缺水告急,去年五月嘉義仁義潭、蘭潭水庫見底,政治人物率領鄉親們赴廟裡祭拜祈雨。而去年好不容易熬過去了,今年缺水問題再現。
從民間信仰來看,向老天祈福求雨乃人之常情,但是要解決缺水問題,光是祭拜求雨是不夠的,政府、企業與民眾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為。
經濟部統計全台平均每人每日用水量為二百七十六公升,創十年新高;各縣市中,人均用水量最高的是台北市,每人每日用水量平均為三百三十三公升;近年用水量增加最快的是台東縣,五年來成長百分之十五,人均用水量為二百七十六公升。
據世界水協會調查,全球一百六十個城市中,台北市人均用水量排名第七,但水價是倒數第三,歐美各國水價是台北的三倍以上。台灣沒有足夠水資源,政府長期維持偏低水價,讓民眾誤以為水資源輕鬆可得,缺乏節水意願,這樣的政策弊大於利,顯然有檢討的必要。
隨著全球暖化,全台水庫缺水的日子增多,加上淤積可能導致更多水庫壽終正寢。如果企業與民眾平時沒有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也不努力提升用水效率,仍舊大肆浪費水資源,那麼再多的水也不夠用。未來一旦發生乾旱,企業或民眾與其責怪老天或政府,更應反省自己,為何沒有做好節約用水的準備。
因應未來極端氣候機率提高,對農業、工業用水將造成極大風險,可能引發搶水衝突,國際上許多乾旱地區已經發生。台灣一旦發生乾旱,只能冀望颱風帶來水氣,如果颱風數量減少,農民、企業都將面臨缺水危機。白河水庫之死敲響了警鐘,如何加強水資源的管理,提升用水效率,從政府、企業到民眾,都應做好準備。
提高水價雖可讓大家自動節省用水,但在所得未能提高情況下,幾乎不可能;政治人物尤其是當權者,該努力的是促進經濟成長,提高國民所得再調整水價。當然治理好蓄水、儲水、用水系統是當務之急。先把水管好,否則只提高水價,還是沒水可用,只能換來罵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