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孩子暴牙、嘴巴閉不攏、常咬到牙肉、睡覺打呼?問題癥結,可能出在下顎較短的「小下巴」症狀。牙醫師表示,兒童小下巴的治療刻不容緩,必須把握在青春期前進行,小下巴不但有損外觀、影響自信,也會養出「吃軟不吃硬」、「睡不好覺」的孩子,如不治療,成年後可能衍生「睡眠呼吸中止症」,成為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的高危險群。
國防醫學大學臨床教授暨長庚醫院矯正科、兒童牙科兼任主治醫師羅秋美指出,正常下巴長度應該是人中長度的兩倍,但有人天生臉型較短,下巴明顯短小又內縮,容易暴牙及咬合不正。
羅秋美曾收治一名有小下巴的六歲男童,因為下顎較短,吃東西時,下門牙常咬到上牙床的牙肉、嘴唇,導致口腔流血,顳顎關節不正,進而影響咀嚼功能。同時合併呼吸不順,躺著睡覺時容易打鼾、睡不好,白天精神不濟,影響生活與學習。
羅秋美說,這樣的孩子通常愛吃軟食,因為吃到費力咀嚼的食物,就會咬不動、覺得累。令人困擾的,還有呼吸不順,因為縮進去的小下巴,也影響到鼻咽的結構位置,使呼吸道受到壓迫,躺下時更明顯,甚至衍生「睡眠呼吸中止症」。
矯正器生長導引 恢復正常
家長往往看到孩子暴牙,帶到牙醫診所檢查,才發現原因不在上顎外凸的門牙,而是「小下巴」。正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青少年,小下巴的正確治療方式為「生長導引」,亦即透過矯正器把下顎往前拉,恢復到正常的位置;若用上排牙齒往後退,或用拔牙調整位置的方式治療,則無助於改善小下巴。
提醒家長,要注意孩子下巴發育,七歲就應至牙科檢查;如孩子有小下巴問題,務必在九歲到十二歲的黃金期接受矯正。若拖過黃金治療期,小下巴就會定型,暴牙、亂牙,不只有礙美觀與自信,更嚴重的是可能造成顳顎關節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衍生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高風險疾病,甚至必須評估正顎手術治療。
羅秋美說,要避免上下顎的拉鋸戰,演變成親子關係的拉鋸戰,無痛又友善的「下顎前導隱形矯正治療」是關鍵。自去年以來,全球已經累計八千多個矯治案例,提供青少年更舒適及更友善的治療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