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化部長龍應台花了一年半時間完成《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書中記錄她回到鄉下照顧失智母親的過程。圖╱胡經周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前文化部長龍應台花了一年半時間完成《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一書,十九封信是寫給九十三歲失智的母親,書中記錄她回到鄉下照顧失智母親過程中的幸福與不捨,真實呈現她的自我反省、遺憾與悔恨。龍應台也意識到,不只是她自己,而是整個台灣環境對生命課程教育的太少,龍應台期望用文字告訴讀者,早些時間意識生命中對待生、老、病、死這堂生命課程。
卸下文化部長職務後,龍應台即返回屏東潮州家中,陪伴失智母親,龍應台表示,《給美君的信》表面看是專欄累積成的書,但她用心觀想,其實是花了三十年書寫成這本書,書中包含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也是對下一代溫柔的提醒,尤其想獻給每一個跟時間賽跑的兒女,「面對上一代父母生命逐漸逝去的同時,有些事情不能蹉跎,不做就來不及了」。
龍應台說,整本書書寫過程雖然花了一年半,卻是她累積了三十年心靈旅程後寫出的一本書,事實上,她之前已有四本筆記,龍應台回想三十四歲至三十八歲生了孩子,歡喜書寫了《孩子你慢慢來》,談她對兒子出生成長過程的開心心情;中年後又寫《親愛的安德烈》,當面對兒子成年後,不再依賴著母親,孩子雖愛你卻不喜歡你,這種相處的困難課題;到寫《目送》時,她表示,當時父親剛過世,母親也開始出現失智的狀況,這時她才發現自己對於父母那一輩人的生命故事完全不了解,所以有了《大江大海》出版,是本對父親的致敬目送,而《天長地久》則是一個對於母親輩,一種陪伴的目送,是對於女性的疼愛、不捨與告別。
龍應台指出,我們的社會對於「生」有很多期待和作為,但對於老、病、死卻學習太少。她在二十、三十歲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想過父母會怎麼樣,等到父親過世,母親開始失智了,才逐漸體悟,她寫《天長地久》是提醒讀者,特別是中年和年輕讀者,若能更早意識到生命快速流逝的課題,很多事情抉擇就會不一樣。
現在龍應台對母親「美君」能做就是陪伴,因為她沒有能力給什麼。最令龍應台感到難過的事,因為失智就是訣別的開始,她知道母親其實已經「不告而別了」,而她根本是在那個時刻錯過了與母親「說再見」。
「我也是一直到很晚才知道,失智是一種慢慢的、逐漸的永別,但是這種認識,知道的太晚了。」因而深覺人們這一生最重要的是「當你還有機會的時候,要馬上就去做,馬上就去說,將來就會心中無憾。」
龍應台現在每年都會和兩個兒子分別單獨去旅行,她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親子互動方式,但她強調,做父母的對於孩子要勇敢放手,但做兒女的也,要能體認父母生命時間逐漸消逝,才不會變成情感勒索,彼此都有這樣的認知,親子關係自然就會變好。
有趣的是《天長地久》一書也收錄龍應台與兩個兒子的對談,她曾問二十八歲的兒子飛力普,她要如何安排後事,飛力普回說:「還是要有個墳吧!不然會斷絕我們兄弟和台灣的關係。」龍應台感慨自己二十、三十歲時完全沒有這樣的想法,她強調現在中年人,要有父母和子女的生命課題,做雙向平行線思考,才可讓生命課程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