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甄委會日前公告個人申請入學第一階段篩選結果,共六萬三千多人通過,通過率超過八成,創歷史新高。
台北建國中學校長徐建國日前指出,今年不再配合媒體針對「台大五冠王」等話題,邀請學生受訪,因為這給學生的壓力太大,也不值得鼓勵。
徐校長的觀念有意修正這種推崇「學霸」的錯誤教育心態,應予肯定。不知何時起台灣開始有所謂「學霸」和「五冠王」的名詞,並以此來宣揚學校成就。這些學校在宣傳此事件時可曾想過,當有「學霸」出現時,是否相對有「學測成績霸凌」事件在校園蔓延呢?一個學校利用學生成績表現去形塑「學霸」形象,不僅增加該生的壓力,同樣也對其他同學帶來歧視的味道,此種心態實不足取。
徐校長說:「假設我已經決定要讀台大電機,卻填了電機、機械、資工等科系,全部第一階段都錄取,占人家名額,這樣值得鼓勵嗎?」當有愈多「五冠王」跟「學霸」出現時,是減少其他人申請入學機會,此種情事有必要透過媒體去渲染嗎?徐校長表示:「我們不想要去報導這種事情,不想讓大家重視這件事情。」
學生依其成績選填申請自己喜歡的科系,本是他自己之事,何以學校就要公布他們的姓名,把他推到檯面上去接受媒體訪問。
建中已決定不再做此事,希望其他學校也不要再去做此種變相「霸凌」之事,不僅霸凌的這些學生,也霸凌了其他學生,同時也霸凌了其他學校。
教育不是比較有多少學生可以考取頂尖大學,學生成就也不是用能否考上頂尖大學來判斷;多元教育發展不應只以升學為主,更不是用考試成績來分辨學生的好壞,台灣教改已二十年還是改變不了此一心態。
第一階段申請入學已放榜,學生開始要準備相關資料應第二階段考試,家長、教師和學生都希望能進入到心中理想的學校,此時此刻學生要以平常心依自己能力來展現本身學習成果,並以自己興趣選填適合就讀科系。
學測成績是一時的,未來四年大學的學習成效才是整個人生重要的發展時期,每個學生在備審資料中都會繳交未來四年讀書計畫,希望學校教師和家長不要再幫學生代寫任何的備審資枓,學生自己的未來需要由他自己去規畫與完成,他不是幫父母和學校去念大學,沒有說非讀哪個學校不可,也沒有說非念哪個系才有前途。一切操之在我,如果不讓一個準大學生學會自立自強,則念哪所大學哪個科系都沒有意義!
台灣大學文憑已庸俗化,昔日「學霸」在四年大學後又如何?若不好好善用大學四年學習成果,那只是媒體剎時出現的一個名字而已;任何學生用心學習四年,最後必可自己來加冕本身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