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家住苗栗的辛小姐,生完寶寶後,在卓蘭鎮衛生所的一次健兒門診中,自醫師開的「繪本處方」接觸到親子共讀,從共讀的過程中,發現親子間可以有更多共通的話題。辛小姐覺得,寶寶從中擴充了日常對話以外的豐沛詞彙,以低成本繪本,讓孩子透過繪本擁有全世界,她非常享受共讀時光。
另ㄧ位吳爸爸表示,親子共讀不是媽媽專屬的工作,他也常和兩歲半的女兒一起共讀,像聊天一樣邊翻閱書本一邊提問引導,無形中建立孩子的自信,現在女兒不但會主動拿故事書請爸爸念,也樂於講故事給弟弟聽。
台灣兒科醫學會提醒家長及主要照顧者,親子共讀應於舒服且不約束孩子的氛圍下進行,並掌握「對話式共讀」、「由少而多建立閱讀習慣」及「家長以身作則」等原則與技巧,也可隨時攜帶繪本,有適當機會就可以說故事給孩子聽。美國兒科醫學會也於二○一四年將「主動建議家長盡早念故事書給寶寶聽」納入兒童醫療照護政策之一。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過去研究發現,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於大腦發育、語言發展及增進理解能力等皆具有正面的刺激,並能夠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及培養其創造力,對未來認知發展上相當有助益。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特別製作了宣導影片,鼓勵家長以「親子共讀」方式,透過「說故事」來促進孩子認知與語言發展,為孩子的健康與未來奠下基石,讓每個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都是「頭好壯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