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劉倬宇 點燃夢想與學習 之火 郭士榛 |2018.02.11 語音朗讀 118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喬治.戴森豪森博士設計的阿波羅登陸月球計畫的登月車。圖/隱陸達通iVicon國際教育事業提供 NASA太空人張福林博士(前排右四,左二為劉倬宇)在他的離子動力實驗室和初階學子互動討論。圖/隱陸達通iVicon國際教育事業提供 NASA太空探索車。圖/隱陸達通iVicon國際教育事業提供 文/記者郭士榛 如果有位高齡九十七歲老先生還在寫科幻小說,到處演講啟發年輕人,是不是不可思議?這是太空學校創辦人劉倬宇著作《為夢想,點火》中的真人真事,而這位長者就是參與過美國阿波羅登陸月球計畫的登月車設計者喬治.戴森豪森博士,現年已一百零三歲的他仍把握每一刻時間研究、學習、寫作。 劉倬宇從小在國外念書,中學時才回到台灣,經歷東西方不同教育制度的洗禮,年輕時劉倬宇夢想當外交官,大學選讀政大外交系,但畢業後他放棄外交官夢想,轉而從商,曾自創網路公司,也曾到中國大陸發展,後來落腳休士頓經營軟體公司。 《為夢想,點火》一書,近十五萬字內容,主要分享他創辦太空學校的過程、理念與想法,該組織也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休士頓太空中心的合作夥伴,被NASA認可是推廣太空教育的重要推手。 「用夢想來點燃熱情,是我寫這本書重要目的。」劉倬宇說,他們經常邀請真正上過太空的科學家為學生上課,分享經驗,很多科學家的經驗都深具啟發,像是喬治.戴森豪森博士,為學員上課時,講的第一句話就是「下次你們去月球時,記得幫我把我設計的月球車換個電池,它應該又可以跑了!」他對太空的熱情,也激發學生熱血沸騰。 很會說故事的劉倬宇,談到書中這些知名科學家的真實事蹟,總是口若懸河,像是談及有七次太空任務紀錄保持人,即NASA太空人張福林博士,「他從小生長環境並不具備孕育他成為NASA太空人的客觀條件,但是張福林仍以熱情,達成自己的夢想。」劉倬宇說,一九五七年俄國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震撼國際,當時才七歲的張福林,被這人類製造出來放在天上的機器給吸引,當時他立志成為「太空探險家」,即使家中經濟環境並不好,他仍主動積極追夢,「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有堅持的熱情」。 引導孩子發現潛能 「教育是需要點燃一把火」,過去十多年來,劉倬宇就是秉持這樣的理念,創辦美國HASSE太空學校,透過模擬各種和太空有關的計畫,帶領年輕學子從中找到有效的學習方式,激發他們的熱情、視野與成就感。劉倬宇說,一開始他在招募學生時並不順利,但透過累積經驗,他發現不少學生確實從中受到極大啟發,在NASA退休科學家、休士頓大學教授、銀行董事長、企業家的支持背書下,二○○五年他正式成立了HASSE太空學校。 提到休士頓,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劉倬宇希望可以和NASA合作,做一些教育相關的事情,但NASA一開始並沒有把他當回事,後來看到他的熱情,才將NASA與蘇格蘭太空基金會合作的培養資優年輕人的短期課程,授權給劉倬宇使用,因而開啟他的太空學校事業的第一步。 《為夢想,點火》書中有十五位成功科學家故事,其中一篇「從來不放假的教授」泰豐.特茲杜爾,即使教授每七年會有一年的「休息」,他仍到其他地方做研究或訪問,曾有學生問他的夢想是什麼?泰豐說:「持續做我喜歡的研究,找到答案,不斷進步,就是我的夢想。」泰爾常鼓勵年輕人要好好學習數學,尤其若想在太空這塊領域好好發展,數學絕對是重要基礎,以及工作上勝出的關鍵。 談到學習數學,讓劉倬宇想到自己學習過程中,「我在國外讀書被視為天才,但返台就讀,卻一度很不能適應台灣這種連數學都只能背公式對應考試的教學方式。」他深覺,面對網路時代,台灣教育應多重視創意、啟發,給年輕人發揮想像空間,先啟發年輕人有熱情、有夢想,才會有目標。這也是他投入太空教育事業的動機,希望可以引導青少年發現自己潛能,點燃青少年的熱情之火。 有熱情才會有堅持 另一位讓劉倬宇拍案叫絕的科學家克萊頓.安德森,他花了十二年時間,前後申請十五次才終於在三十六歲那年當上太空人,算得上是堅持夢想的典範。劉倬宇表示,他比國父革命還久了點。但克萊頓卻說:「假如我面對地球,背對著國際太空站,以每小時一萬七千英哩的速度繞著地球飛,也就是每九十分鐘繞地球一圈,太值得了,我可能還會再做一次。」 劉倬宇指出,十多年來,上過太空學校課程的學員已超過上萬人,這些人不一定將來都往太空領域發展,但很多都是各領域的佼佼者,他認為短短兩個星期的太空學校課程之所以會帶來如此大的影響,重點在於他們啟發了學生的熱情。 劉倬宇說:「兩個星期的課程最重要的是熱情跟vision(願景),所以我們的標語就是Have a giant goal and believe in it,夢想是一個讓你熱血沸騰,能夠邁向一個未來的畫面,有熱情才會有堅持,有堅持也才會有機會成功。」 劉倬宇透露,最近他們也在莫斯科開設了另一個HASSE基地計畫,此外,因應科技時代改變,翻轉教育的急迫性,他們也開始推動「未來學校」計畫,希望和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傑出人才合作,「想為這個社會帶來更多改變與影響力,就要持續點燃年輕人的熱情之火,才可為年輕學子帶來更多元視野的國際創新種子。」 前一篇文章 如何不被快時代拋在腦後 我認識的伊藤穰一 下一篇文章 看見漢字的美感 為現代人解讀古老文字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9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10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書頁微光】 《正念自律》 助你找回平靜 活出人生意義【圖文書】 《被雲踩到了!?》 自在徜徉想像力的笑聲中【精選書摘】《人生得遇蘇東坡》 放過自己 才是人生最大智慧【深頁凝視】《小廖與阿美的沖印歲月,還有攝影家三叔公》 沖印年代的光與影【書市隨筆】《江河旋律》 王鼎鈞 百歲華語散文大師【瀾光筆記】《虎靈寓言》 傷痕氏族的誕生 作者其他文章楊景翔 考上大學終於翻轉命運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王心心再創南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