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八年世界經濟論壇(WEF)的「達沃斯論壇」,日前在瑞士舉行,主題是「在分化的世界中創造共同未來」。
科技教育家與投資家、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在這次達沃斯論壇的演講中指出,AI時代的來臨,正是人類所需要的,因為AI正逐漸取代了許多重複性工作,改變了職場的樣貎,更給了人類更多餘裕和更強大的動力,去思考並尋找活著的真正意義。
因應AI所帶來的改變,在眾多無論是讚揚AI將改變人類生活或是警告將奪走人類大部份工作的論點中,從個人的生涯規畫到國家政策的制定,李開復的觀點都相當值得省思。
李開復指出,十五年來科技發展極為快速,所帶來的改變可以說已經滲透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尤其是網路的開放聯結,使得高科技產品的應用更為廣泛深入;AI席捲全球的時代,終究一定會到來,此時此刻,應該認知到,把AI導入商業應用與生活都不是難事,但要注意的是,無須認為AI會取代人類,而是應該把AI視為輔助人類的工具,透過AI和巨量資訊,可望帶來提高學習效率以及優化決策的效果。
隨著AI在各個領域的深度應用,好消息是人類可望從繁重的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因為這類工作運用搭配AI的機械即可完成。省下大量時間與精力的人類,應該投身於更具創造力、生產力更高的工作。
另一方面對某些產業、行業與某些人來說,AI的出現與快速進展,卻可能會帶來威脅,甚至破壞與毀滅。據專家學者的預測,未來十年內,世界上將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工作被AI所取代,這些工作內容將跨越各個不同領域,特別是司機、銷售、客服、翻譯、記者、助理、交易員、會計和保母等工作,將是最快淘汰的工作類別。
AI將促使人類工作大轉換、大變遷,重複性的工作將會大量被取代,而具高度創意以及必須與人接觸,包含人道關懷、著重人際關係和心靈成長等具社會性互動特質的工作,比較難被AI取代,因此應該選擇從事差異化的工作,讓自己培養、具備「不會被AI取代的關鍵能力」,而這至少要跨越兩個世代以上的教育歷程。
以美國為例,為因應就業市場正在發生的鉅變,白宮在二○一六年發布了〈人工智慧、自動化和經濟〉報告,提出若干策略性建議,包含:一,教育並培訓美國人,為未來的新興工作做好準備;二,為工人提供更好的指引和指導,引導他們進行工作轉換;同時,也要賦予勞工相關的權利,確保他們可以享有透過AI所帶來的經濟成長收益,而不是只歸於資本家所有。
台灣的教育政策與勞動政策,是否已經為AI時代做好準備了呢?如果父母、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改變固有的價值觀,還是一味期望、鼓勵孩子們尋找所謂安穩、簡單的工作,恐怕不太妙,因為,這種安穩簡單的工作重複性較高,最容易被機器取代。
進入AI時代,工作的型態、人生的價值觀都將出現改變,人類應學習「役物」而不要被動、被迫地「役於物」,這樣才能在AI革命的時代裡,創造全新的平衡人生,享受AI所帶來的更高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