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社會變遷急速,人口出生率低、子女數少、高齡老化、戶量小、婚姻關係不穩定、家庭功能萎縮,致使社會倫理價值改變。
政治上陰謀鬥狠、以權謀私;經濟上不擇手段、巧取豪奪;社會上驕奢淫逸、頹廢失序。新倫理尚未建立,舊倫理確已衰亡。
日本有識之士,見如此令人憂心的現象,為挽救如此淪亡的價值、崩解的社會,益感推動品格教育為當務之急,乃聚集有志之士,苦心焦思,研商對策,發表《教育政策改革報告書》,明白指出:「道德情操和創造力將決定二十一世紀,日本年輕一代未來的命運,首要的急務,就要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
教育改革者與心理學家,探討青年學子的人格與情緒反應,約有如下之特徵:不想依賴他人,喜歡獨立;徬徨、焦慮、厭煩;不認同權威式的說法管教;知道自己的能力與缺點,缺乏自信;情緒起伏,反應強烈;對繁重的事務,心生抗拒;總認為被成人控制,厭惡成人世界;對異性缺乏輕鬆自然的態度,對未來充滿幻想。
針對年輕人的人格特徵,成人、家長和教師都應朝以下這些方向引導。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責任感和自信心;提升對挫折的容忍度,激發其堅持、熱情和潛在的能力,學習如何對待異性和與人相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自己做生涯規畫。
各文明國家雖然都推行品格教育,因各別國家的國情不同,內容並不一致,雖然輕重有異、取捨各殊,但其核心概念,不外以下各項:人性基本理念、日常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的禮儀,性別與家庭倫理、民主法治信念、當代思潮走向、心靈宗教情操,美學藝文修養、社會公共道德、終身學習意願。
自清末有學校教育以來,通常在論及品格教育的時候,總把受教育的對象,限制在學生身上;其實應該受教育的,或者說應該謙遜學習的,不單限於學生,也不限於人生的哪一階段,更不僅限於知識的傳授。
品格教育的特質應是全人、整體、普遍的教育,主要有下述幾項:
一、全民教育:不分性別、年齡、階級、身分、地位,任何人都應該主動學習。
二、終身教育:不論年齡老少,不論是處在一生中的任何階段,從生到死,都要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謙卑學習。
三、總體教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企業、民間組織和家庭共同的責任,不單是教育部門或只由學校負責。
四、整合教育:不必開一門課程,而是所有課程、活動、生活方式的整合。
五、價值教育:並非只有知識的傳授,是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關係的塑造,是人生觀、世界觀的價值教育。
六、典範教育:不在書本、不在課堂、不在儀式,而在於對堪為楷範人物的嚮往;尤其是在高位者的示範。
品格教育,是不必背誦禮儀守則,不需要考試測驗、而是讓人人身體力行、終身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