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性投入職場,是重振經濟的關鍵。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承諾讓女性在職場發光,是否能實現仍待觀察。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編譯/潘楠慕
千禧世代通常被定義為出生於一九八二到二○○○年之間的人,也被認為是普遍達成共識,支持性別平等的世代。然而眾所周知,許多國家的職場上甚至文化中,男女性別的差距依然存在。許多女性即使能力出色,往往仍在職場上遇到所謂的「坡璃天花板」,被看不見的障礙阻隔了升遷管道,或者擔任相同職務,薪資卻低於男性。
以日本為例,傳統文化中便重視男性,職場上更是如此。然而,隨著人口結構快速老化,日本成為無全球高齡化現象最嚴重的國家,經濟也跟著陷入困境。CNN報導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女性其實是日本的珍貴資產,有可能拯救日本經濟。
欲提振經濟成長,主要有兩大因素,其一是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另外就是勞動力人口增加。但對日本這種人口成長停滯甚至下降的國家來說,要達成這項目標並不容易。
日本目前仍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總人口數約一億兩千七百萬人,但自二○一○年來便持續減少,關鍵在於出生率低迷,以及移民門檻。經濟學家已指出,自從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人口成長低迷甚至負成長,已拖累日本經濟陷入長期的停滯。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後,以經濟復甦為首要目標,也提出「安倍經濟學」,宣稱將以貨幣政策、財政支出和勞動力市場改革「安倍三箭」,希望讓日本經濟再次復甦。
安倍的各項改革,成效仍待觀察,但有一項指標讓當局感到振奮,那就是進入職場的女性人數增加。
對日本而言,這是勞動力市場改革的重大進展。日本女性就業向來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在日本總人口成長幾乎停滯之際,提升女性就業率,可能是提高勞動力生產規模,進而提升經濟成長的良方。
日本的女性,因而成為攸關經濟振興的成敗關鍵。安倍晉三也公開表示,在資源匱乏的日本,女性是日本「最沒有被充分利用的寶貴資產」。
長期研究日本經濟的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主席波森(Adam Posen)指出:「日本當局鼓勵女性就業,比其他措施都重要。」因為若能吸引更多女性投入勞動市場,不僅能夠提升整體勞動力的規模,甚至還有助提升勞動生產率。
波森表示:「在教育方面,日本已經平等,然而在職場卻尚未達到平等。一但更多女性投入職場,將可提升平均技術水準。」
然而,提高女性就業率有如兩面刃。雖然對經濟有上述的優點,但值得關注的是一旦女性就業,生育的意願通常會降低,可能使原本已非常嚴重的少子化現象進一步惡化。
據統計,日本職業婦女中,百分之六十擔任的是非正職或派遣性質的工作,無法獲得全職工作應有的保障及福利,甚至連薪資也低於相同職務的正職員工。日本政府如果想要提升女性就業意願,必須正視此一問題,消除職場性別歧見,才有可能達成目標,讓日本經濟走上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