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郎英
文/郎英
在繁華都市偶遇三輪車,紅豔椅座撐起古意頂棚,眼睛為之一亮,心很自然地哼唱那首朗朗上口兒歌:「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輕快活潑念謠,其實背後有段淒美故事。
約莫民國初年,上海某富商女兒愛上舞廳知名樂手,即使郎有情妹有意,然而門不當、戶不對,註定悲劇收場;殘酷現實拆散佳偶良緣,一塊大洋贈卿訴衷情。三十年後舊地重逢,歲月悠悠,人事已非,他成了三輪車伕,為她踩車介紹景點,那塊定情物再度回到樂人手裡。愛已逝,留相思,往事只能回味。
踩穩腳踏板,安坐舒適軟墊,腦海裡許多三輪車點滴回憶,飛越而出。
家中長輩對三輪車深藏著感情,一但聊起來,總有說不完八卦,它在早期社會可是很拉風的交通工具。看阿公說得口沫橫飛、小孫子聽得如痴如醉,三輪車傳奇故事瞬間拉近老小相差逾半世紀距離。
年輕世代對人力三輪車,沒什麼實質感觸,故當造訪彰化鹿港、高雄旗津時,總喜歡拉著孩子一同體驗,租車踩踏漫遊老街,或車伕代駕暢談典故,為孩子創造些懷舊風情,也緬懷重溫童年逸趣。
台灣的三輪車,座椅多擺後方,多少會被騎車人背影擋住,不時上演搖頭晃腦或伸長脖子的發噱動作。與同事出遊馬來西亞時,坐過前載式三輪車,感覺很新奇,前無阻礙一覽無遺,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