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便車是靠人力在鐵軌道上推行。圖/郎英
文與圖/郎英
日前到台中市田心里福德廟參拜,聽幾位長者談起昔日生活點滴,得知田心社區舊名「田心仔庄」,緣於清朝康熙年間,有大戶人家移居此地,在田園中心建莊蓋厝形成聚落得名。因大多數人務農耕種,廟宇周邊便成為買賣牛隻的臨時市場,又稱「牛墟」,今為南屯的重要歷史遺址。
廟的斜對面有個輕便車站,他們說是因應市集,方便載運水稻、菸草和短程代步,而有了輕便台車的設施。輕便台車是靠人力推動,車上設有板凳,車下裝四個鐵輪和腳剎車,乘客站在寬約四尺、長約六尺的木製台上,車伕從後面推行走在鐵軌上,推一推後跳上去坐,讓車自動滑行,當車速變慢時再跳下來推,就這樣反覆操作直到目的地。這種人力台車可說是早期農村特色,也是那一代台灣人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