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之前,先分享一則在網路上讀到的小故事。加拿大攝影師柯納在潛水時,發現一隻海龜不慎被釣魚線纏住,此時來了一隻海豹,擁抱、輕推這隻陷入困境的海龜,啃咬牠身上的魚線,似乎是要幫助海龜,而海龜也沒有反抗,一切都發生得很自然。 圖/韋伯文化提供
說書之前,先分享一則在網路上讀到的小故事。加拿大攝影師柯納在潛水時,發現一隻海龜不慎被釣魚線纏住,此時來了一隻海豹,擁抱、輕推這隻陷入困境的海龜,啃咬牠身上的魚線,似乎是要幫助海龜,而海龜也沒有反抗,一切都發生得很自然。 圖/韋伯文化提供
文/施佩君
說書之前,先分享一則在網路上讀到的小故事。加拿大攝影師柯納在潛水時,發現一隻海龜不慎被釣魚線纏住,此時來了一隻海豹,擁抱、輕推這隻陷入困境的海龜,啃咬牠身上的魚線,似乎是要幫助海龜,而海龜也沒有反抗,一切都發生得很自然。柯納拍下兩隻動物約二十分鐘的互動後,出手剪斷了漁線,海龜順利脫困。
在這則報導的留言中,有人認為這是動物間互助的友誼,也有人不以為然,覺得海豹不過是想趁海龜之危,卻不得其門而入;我問孩子:「你覺得呢?」孩子理所當然的說,海豹要救海龜啊!
動物是否為有感情、有意識的感覺性生物?異類動物之間能否建立類似人類的友誼關係?牽涉的不只是動物行為學,還有人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與生命倫理的討論。但對於兒童文學作家而言,這些都不是問題,因為擬人化的動物形象一直是創作的主流題材。在童話故事中,人與動物會說會笑,可以做朋友。那麼,到底是因為兒童原本就有「人同動物,動物同人」的認知,才讓創作者如此編故事;還是因為故事都是這樣寫,才讓兒童這麼相信?恐怕就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大色塊詮釋當下情緒
暫且擱置這些問題,來讀讀羅倫斯.保利與卡特琳.莎樂爾合作的兩本圖畫書:《不一樣的朋友》與《當花豹遇上老鼠》兩對好朋友的故事吧!
在《不一樣的朋友》中,雞與狗因為不同的目的而離家,並在灌木叢旁相遇,雞想要一場冒險,找到海盜的寶藏,狗想要有一個高大強壯又聰明的朋友。他們在為對方實現願望的過程中,同時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並成為好朋友。與其他繪本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作繪者用劇場的形式表現故事。書本一翻開,在蝴蝶頁的地方,就出現雞與狗在後台的對話,紅色的布幕升起,我們才看到書的版權頁和書名頁,接著,就是舞台上的演出了。
如果用一般繪本的閱讀方式,會覺得《不一樣的朋友》文字是跳躍的、不流暢的,因為它不是由作者直接敘述的散文故事,而是靠角色的語言、行動來塑造人物、描繪環境、展開情節的戲劇。這時候繪者的功力就很重要了,卡特琳.莎樂爾不只是精巧地畫出主角人物的姿態、表情,也運用背景的大色塊完美詮釋出了角色當下的情緒,將戲劇元素完美融入繪本,兼具創新與趣味。
而說是戲劇,虛實又成為閱讀的另一個思索點。「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但究竟人生不是戲,戲不是人生,那麼雞與狗到底是真的成為朋友,或是扮演朋友,就顯得耐人尋味。
敵人變朋友不可思議
同樣以動物為主要角色,同樣以友情為主題,《當花豹遇上老鼠》選擇花豹和老鼠這兩種動物,我覺得另有用意。
雞與狗是異類動物,他們是「不一樣」的朋友;花豹與老鼠不但是異類動物,同時存在狩獵者與獵物的食物鏈關係,他們不但是不一樣的朋友,還是不可思議的敵人變朋友。
這種事的確有可能發生,我們聽過也看到過許多貓和老鼠、狗和兔子、甚至人與獅子,和平共處的報導。它們的共同點是,這些動物都生存在人類營造的環境中,由人類供應不虞匱乏的食物,以致他們不需要再將彼此串連在食物鏈中。《當花豹遇上老鼠》也同樣有此安排,花豹雷果生活在動物園,他每天有大塊大塊的肉填飽肚子;跳脫生存的需要,吃不吃老鼠就變成了一種自覺自願的選擇。
花豹與老鼠的差異,不只在於飲食的天性,他們還有體型的差異(花豹很大,老鼠很小)、年齡的差異(花豹很老,老鼠很年輕)、個性的差異(花豹世故,老鼠天真)、性別的差異(花豹是他,老鼠是她)、強弱的差異……我認為作者故意用「差很大」來突顯這段友情的珍稀,並以差異引起對話,對話消融差異,引導我們去思考在生命過程中自我設限的種種框架,其實永遠存在著另外的可能──一切唯心,我們都有所選擇。
《當花豹遇上老鼠》中二十八則小故事,都是富含哲理的幽默小品。孩子聽了會笑,笑完了會想;大人讀了會想,想完了也會會心一笑。舉例來說,小老鼠羅莎很生氣,動物園裡沒有老鼠公園、老鼠遊樂場,也沒有老鼠們的小玩意。花豹雷果告訴她:「這一切只是因為一句『對不起』啊。」之後的一段話可以衍伸出自由與限制的討論,也可以是動物園的存在價值、圈養野生動物的道德責任等議題,而「對不起」三個字已明白點出,無論犧牲自由換得了再多再好的報酬,終究是不平等的,因為這是非自願的,或者,因為自由是至高無上的。
《不一樣的朋友》與《當花豹遇上老鼠》,是有趣的故事、是實用的友情指南(兩本都有精采的建立友誼的過程),也是深刻的哲學思考題材。如果你相信海豹要救海龜,你一定也會喜歡這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