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類:人類將演化到哪裡去?》
作者:史考特.索羅門
譯者:黃珮玲
出版社:八旗文化
文/林秀嫚(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
演化生物學家史考特.索羅門(Scott Solomon)爬梳近幾年來爆炸性的發現,提出「演化仍舊影響著今日的我們」。然而,現代化的結果,包括壽命的延長、飲食習慣的改變、全球遷徙、抗生素和避孕藥廣泛的使用,也成為影響人類演化的重要力量。
《未來人類:人類將演化到哪裡去?》一書運用基因、細菌與微生物、天擇與性擇、人群的移動與天災等概念,來詮釋人類的變化,同時說明天擇雖然仍在影響人類,但文化及基因工程等人為環境已加重改變人類演化的速率與方向。而上述種種因素的隨機波動,也使得人類的未來比過往更難預測。
全書分六個章節,分別是「基因組和細菌」、「大數據」、「世界變遷」、「性」、「小夥伴」與「穿越地平線」。第一章的「基因組和細菌」,闡述基因和物種的關係、人類基因組計畫、細菌或傳染病對人類演化史的影響,而基於農業發展與動物馴養所引起的人口增長,人類進入了幾乎是常態性的新傳染病大流行時代。
第二章「大數據」則介紹了演化生物學並強調基因多樣性的重要,同時,人類面對突變、基因流動、天擇與文化等各式組合所顯現的應對,也並未減緩天擇效應,實際上反而促成生理上的演化改變,例如,安地斯山居民血液中的含氧量較高,而藏人呼氣中的一氧化氮水平較高。
「世界變遷」這一章利用女性生育情形說明世界各地人口轉型,而前者又受教育、經濟發展與工業化等因素影響。第四章「性」主要在討論性擇,其與生存無關(如雄孔雀的精美尾羽),然而,演化的核心在於生兒育女,因此,天擇亦青睞能生育最多子代的性狀,不過,現代化(避孕藥、利用網路和社群媒體尋找伴侶與輔助生殖科技)干預了這個過程。
第五章「小夥伴」就是微生物。我們曾致力於消滅微生物以降低死亡率,這是人口轉型的重要部分,我們也逐漸意識到並非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部分微生物甚至是有益的或是必須的。
最後一章「穿越地平線」提出大型災害對人類生存的影響與人類對生態多樣性的破壞,以及如果人類將來必須移民其他星球,我們該如何適應不同輻射或重力等因素對我們的影響。
《未來人類》一書討論的觀點從小至大:從微小的基因與細菌、生育、伴侶與夥伴、大規模變化及其影響、至人類未來的生存(如移民火星),描繪了人類於時間與空間上的變遷、以及種種演化力量與現代化對我們的影響。建議關心體內與生態多樣性、以及人類未來發展的讀者閱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