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大腦裡的指揮家

文/漢娜.蒙耶、馬丁.蓋斯曼 |2017.12.31
2531觀看次
字級
書名:《是鴨子還是兔子:當腦神經學遇上哲學,探討記憶如何更新連結未來的樣貌》 作者:漢娜.蒙耶(Hannah Monyer)、馬丁.蓋斯曼(Martin Gessmann) 譯者:薛宇桐 圖/麥田出版提供

文/漢娜.蒙耶、馬丁.蓋斯曼

漢娜.蒙耶是一名腦神經學者,出生於羅馬尼亞,於德國海德堡攻讀醫學,2004年獲得萊布尼茲獎的殊榮。馬丁.蓋斯則是一名哲學家,2010年被聘為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2011年起任職於歐芬巴赫設計學院,教授文化及科技理論和美學。兩人合作《是鴨子還是兔子》一書,腦部的研究結合哲學的思考,試圖解答現代人所面臨的問題。

大部分接觸過哲學或形上學的讀者,有可能已經看過下面的這幅插圖了。奧地利裔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以這幅「鴨兔頭」,成功證明了整體的世界觀。現在先來看看這幅圖片:

你看到了什麼?單用一種方式來看這張圖的話,所看到的就會是個嘴巴往左的鴨子頭;但若用另一種方式來看,則會變成一隻耳朵向左、嘴巴在右的兔子。到這裡還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在較無單一解讀方式、模稜兩可的圖片當中,先用一種方式看,再用另外一種方式看的話,的確兩種圖形都可以看得出來。不過現在真正的挑戰來了,這挑戰讓心理學家跟哲學家都頭疼不已。現在試著從圖中同時看出兩種圖形,也就是看圖的瞬間,就得看到一顆鴨頭跟一顆兔子頭。

你會發現,不管再怎麼努力,就是沒有辦法將兩個層面呈現在眼前。你不是只看到鴨子的頭,就是只看到兔子的頭而已,就算圖片以很短的距離翻轉過來,也因此改變了意象,但還是無法同時看到鴨子和兔子。甚至我們在不一樣的意象中看到了同樣的部分(也就是中間既是鴨子,也是兔子眼睛的那一點),也無法在一瞬間把它當作兔子的眼睛,下一秒就把它看成鴨子的眼睛。

觀察愈久愈能理解

若問為什麼會這樣時(可想而知一定會這樣問),即表示已經進入了遊戲控制的過程當中。我們之所以缺乏同時將一張圖的兩個層面化為現實的能力,跟感官特殊的運作方式有關,而這也就是我們在感受或存入記憶時,保留在感官中的究竟是什麼。在「鴨兔頭」的例子裡,先看到的是我們剛接觸過的形象,亦即跟表象有關,也就是我們認得出形狀的東西。在記憶中已有存檔的情況下,黑色眼睛點的分布便會自動勾繪出特定的形象或記憶痕跡。

接著麻煩就來了,因為同樣的黑點分布或者線條輪廓,也可能與兩個已經存在的圖形連結在一起,就好比一個就是聯想到兔子的頭,另一個則是鴨子頭。而如果想要圖像化想像,就只需要延長連接在頭部圖像上的線就可以。例如,如果我想像在頭部底下看到的是個兔子身體的話,那整幅圖像就會是隻兔子;換成是鴨子身體的話就會是隻鴨子。範圍更廣、而且比那些可見線條有著更多虛線點的圖形模式或記憶軌跡,便會確立出圖案。為了這目標,就必須在想像中多看到一些東西,例如,兔子或鴨子的完整圖案。

截至目前為止,感官知覺及解讀都還不算真的困難。原因如同方才所言,一直以來,我們都要隨著時間流逝才能對事物所產生之印象、其不同的層面或者細節產生了解,試想如〈蒙娜麗莎的微笑〉這樣的名畫,細節也同樣都要看了第二、第三次才真的有所體悟。對事情的觀察愈久並隨之前進,對其之理解也會增加,這不是件壞事,我們需要的只是將事情一層一層解決,並逐漸進入細節。每個需要理解的關聯,都會存在著一個誘發刺激,讓特定的圖像解讀參與進來。

不是兔子就是鴨子

在鴨兔頭的範例當中,有趣卻也同時令人困惑的是:不同的兩個誘發刺激,竟然可做為同一個指示圖像的基礎原形。從物質層面來看,至少圖案有同樣的點和線條,以及同樣的輪廓、弧形及轉折,但這樣的圖形卻在不同人心中創造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圖像詮釋。因此我們無法說看到的是彩色圖案,想到的就是兔子,看到的是線條,那就是一隻鴨子。

如果造成完全不同圖像詮釋的,必須是同樣的誘發刺激的話,那從我們的實驗當中可以學到關鍵性的一點,那就是同個瞬間,只可能存在一個特定的圖樣形狀。另外一個與其競爭的,至少在同一時刻無法出現,必須到另一時間點才有別的想像圖案可以留存下來,但這又是再犧牲其他可能性所換來的。不是兔子就是鴨子,但是絕不可能兩個同時存在。科學英語從撲克遊戲的術語中借了個詞來命名這個效應:「贏家全拿。」(Winner takes all.)這邊的「全部」在例子中所指的就是專注力,只夠全部放在事物的單一層面,而沒有多餘空間可以再容納其他選項或者新增加的層面。

(本文摘自麥田出版社《是鴨子還是兔子》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