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國際奧會(IOC)宣布,俄羅斯因出現嚴重禁藥問題,將不得參加二○一八年在南韓平昌舉行的冬季奧運。這項消息一出,再度引發各界對體壇禁藥問題的檢討。
事實上,禁藥問題由來已久,並非現代才發生。依據重大議題討論組織ProCon.org的資料,早在西元前七七六年的古希臘時代,便有運動選手在當時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服用強化體能的藥物。當時他們服用的是黏稠的罌粟花汁,荷蘭文稱之為「Doop」,這個字最後也演變成為現代的「使用禁藥」(Doping)。另外,當時非常盛行的競技場格鬥,也有許多人透過服用草藥、調製的藥水和迷幻劑,加強獲勝的機會。
近代運動選手使用禁藥的狀況,約在十九世紀晚期逐漸頻繁,法國自由車選手和曲棍球選手服用從古柯葉提煉的馬里亞尼(Vin Mariani),藉此緩解肌肉的痛苦,提升耐力並降低食欲。
一九○四年至一九二○年,奧運馬拉松選手希克斯(Thomas Hicks)服用由白蘭地和番木鱉鹼製成的混合物,差點送命。後來,許多選手均服用番木鱉鹼、海洛因、古柯鹼與咖啡因混合調制的藥劑提升成績。
有鑑於藥物使用的情況漸趨嚴重失控,主管國際田徑運動賽事的國際田徑總會(IAAF)在一九二八年首次頒布禁止使用藥物的規定。然而,禁藥問題並未就此消失,甚至愈來愈氾濫猖獗。
使用藥物提升表現,不僅有違運動競賽的公平本質,更可能對用藥選手造成永久性傷害甚至致命。例如,東德女子泳將長期服用含有同化性睪固酮的興奮劑,最終出現男性化現象。
使用禁藥可以輕鬆突破體能極限,因此為了爭取最佳成績,許多教練、選手都鋌而走險。此外,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成績至上的共產國家,即使是西方體壇,也爆出許多令人震驚的禁藥事件。
美國阿姆斯壯即為一例,這位名將一度被視為全球英雄,他曾罹患癌症,在職業生涯繳出環法自由車賽七連霸的驚人紀錄。然而二○一三年,他遭美國反禁藥機構判定長期違規使用強化體能的藥物,冠軍頭銜遭到剝奪並終身禁賽。
加拿大短跑明星班強生(Ben Johnson)在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男子一百公尺飆出九秒七九世界紀錄,不料藥檢竟呈陽性反應,金牌和紀錄均遭取消。
儘管當局已經全力防堵並宣導,並採取嚴厲的處分,仍難遏止選手的僥倖心態。此外,由於科技的發達,禁藥的種類和相關技術也日益進步,導致許多檢驗存在漏洞,也誘使各領域的運動員冒險嘗試。
一九九一年,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在輿論壓力下,宣告嚴禁選手使用類固醇和各種強化表現的藥物,其他職業運動也多有類似政策,不過,名滿一時,曾經改寫MLB單季全壘打紀錄的馬奎爾(Mark McGwire)、邦茲(Barry Bonds),卻先後爆出使用禁藥的醜聞,從此聲名狼藉。
國際反禁藥機構(WADA)於一九九九年成立,希望宣導並對抗體壇層出不窮的禁藥事件。然而,不少即使已擁有名聲與財富的選手,仍爆出使用禁藥的醜聞;如俄羅斯網壇美女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擁有五座大滿貫后冠,卻在二○一六年遭指稱藥檢未過,同年遭禁賽處分。
可以想見,體壇禁藥問題絕不可能銷聲匿跡。要使運動回歸最公平的本質,除了透過宣導與教育,提升選手與教練的自律,也需透過外在的措施嚴加防範,才能使運動場上的爭議與質疑降至最低程度。
名利當前 禁藥誘惑難抵擋
俄羅斯為了爭取獎牌,系統性地推動選手服禁藥,遭國際奧會禁止參加二○一八年平昌冬奧。但外界質疑,目前的檢驗技術如此發達,措施嚴密,再加上極為嚴厲的處分,為何仍有國家或選手願意冒險使用禁藥?
以國家立場而言,在國際賽事爭取佳績,是提升知名度與宣揚國力的大好機會。如果能夠透過任何手段達成目的,許多主事者都難以抵抗這種引誘,這也是俄羅斯以國家之力引導運動員使用禁藥的原因。
再以運動選手個人而言,一旦晉升至特定水準,除了競爭對手實力堅強,自己的成績也往往難以突破。此時如果處現了某種藥物,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表現,往往就足以決定最後勝負。因此,運動員在一心想要爭取最佳成績之際,禁藥的誘惑力也極為強大。
另外,伴隨出色成績而來的,往往是優渥的獎金、天價的廣告代言費以及支持者擁戴的滿足感。對選手來說,只要能夠逃過禁藥檢測,締造優異成績甚至改寫紀錄,隨之而來的名聲與收入必然極為可觀。一旦存有冒險心態,甚至僥倖過關,運動員很可能就此淪入深淵。
禁藥本身的神奇之處,在於迅速提升成績,且隨著技術進步,短期內看似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面臨競爭激烈的選手,一旦亟欲取得佳績,或者在巔峰時刻想要設法維持,避免走下坡,甚至在發現許多人服用禁藥,為免自己的成績不如人,就容易萌生自己也跟著使用的念頭,誤入歧途。
面對如此巨大的誘惑,即使各界以種種手段因應,還是難以杜絕禁藥。芝加哥論壇報指出,禁賽、罰款等等方式,恐怕都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但哈佛大學法學院的行為經濟學及公共政策研究部門主任桑斯坦(Cass Sunstein)指出,如果能夠訴諸社會規範,也就是以群體的力量而非法律,來讓禁藥使用者產生壓力,讓這種行為成為普遍認知的羞恥之舉,形成所有人都受制約,必須遵守的標準,或許有助緩解體壇層出不窮的禁藥事件。
違規用藥 須防不良後遺症
運動選手使用禁藥來提升成績的問題日益嚴重,以國際奧會和世界反禁藥組織(WADA)為首的監管機構也正全力防範。WADA已公布二○一八年禁止使用的物質和行為清單,將於明年一月生效。
依據定義,人體可自行生成的物質,若超出正常水準才被視為違規,例如同化類固醇,紅血球生成素。至於人體無法自行產生的物質,一概被視為禁藥,只要在檢驗時出現陽性反應,即視為違規,包括安非他命、利尿劑、遮蔽劑(本身無法提升表現,但可能避免某種遭禁物質被驗出)。
目前,由WADA宣告禁用的物質與方法,依其目的大約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促進肌肉生長、提升成績和控制體重。
肌肉生長有助提升成績,常見的物質是類固醇。合成類固醇可增加肌肉體積,也能縮短訓練後的恢復時間。如果長期服用,可能出現許多副作用,包括暴躁、妄想等,女性若大量服用,身體特徵可能男性化。另外,人體生長激素(HGH)和紅血球生成素(EPO),也是常見的禁藥。
用於提升成績的藥物,主要為興奮劑,包括如苯丙胺、可卡因、腎上腺素、麻黃素和咖啡因。此類藥物的作用是抑制疼痛感、增強耐力、加快代謝,但往往有心悸、呼吸衰竭等副作用。
減重類的物質,主要為利尿劑,常見於需依照體重區分級別(拳擊、舉重)的運動。但透過非自然的方式強制減輕體重,輕則引發肌肉痙攣,重則引發心律不整、心臟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