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能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禽流感病毒H7N9正在亞洲擴散,引發專家憂慮,擔心禽流感病毒演化為可在人類間傳播的新型病毒。
專家指出,中國沿海、孟加拉、越南湄公河及紅河三角洲、北印度、印尼及菲律賓部分地區,可能成為H7N9病毒傳播的高風險地區,當局須對疫情嚴加監控。
自二○一六年十月來,中國已第五輪流行H7N9感染;共有一千六百人的檢測呈陽性,其中近四成患者死亡,多數曾經接觸過活禽。當中更有少數案例顯示,這種病毒可能在人類間傳播。
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評估認為,這種發展形勢令人擔憂。H7N9病毒對鳥類具有致命性,也可能對人類構成嚴重威脅。研究指出,H7N9已演化出兩種病毒株,分別被稱為長江和珠江,名稱來自傳播的兩個三角洲。病毒的演化,已使疫苗的研發難度提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十月公布的最新報告指出,H7N9病毒感染狀況,已隨著天氣轉冷出現新病例。WHO並指出,家禽業者已開始為家禽施打這兩種毒株以及其他毒株的疫苗。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知名病毒學家河岡義裕博士(Yoshihiro Kawaoka)則發現,中國的H7N9病毒株不僅能導致雪貂死亡,還能在雪貂之間傳播。
由於禽流感對雪貂的影響與對人類的影響非常相似,河岡義裕博士認為目前的狀況對「公共衛生極為不利」。如果病毒變得更容易傳播,並可能成為大範圍流行的疾病,當局便須提前準備第二個緊急疫苗儲備庫。
當然,這些專家提出警示和呼籲時,也避免造成危言聳聽。許多專家認為,流感病毒是最可能引發數百萬人死亡的流行病病毒,例如一九一八年的西班牙流感。不過,二○○五年許多人擔心H5N1禽流感病毒可能演變,並在人類間大肆傳播,但實際狀況並不如預測那麼嚴重。
H5N1的案例持續在埃及和印尼出現,但迄今並未變成人類的流行病。截至十月,十六個國家中只有八百六十人檢測出感染陽性,只是感染者中有半數以上的人死亡。
二○○九年時,被稱為「豬流感」的H1N1流感病毒在墨西哥和美國出現,在媒體大肆報導下一度引發恐慌,WHO甚至宣布全球緊急狀態。然而這種病毒現在已成為在世界各地傳播的季節性流感病毒之一,儘管有數百萬人感染,但死亡人數相對較少。
無論如何,面對流感病毒難以捉摸的特性和無法預測的演化可能,審慎因應並不為過。多種禽流感毒株在歐洲和亞洲傳播,而且有近四十個國家通報在家禽或野生鳥類體內發現流感毒株,包括新型的H5N6、H5N8和H5N5病毒。
WHO警告所有國家均須監控禽流感,並及時彙報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以盡早發現病毒散播的訊號。
H抗原 N抗原 組成流感病毒名
禽流感(bird flu)是由某種感染性病毒引發,過去很少感染人類。目前已辨識出的禽流感病毒種類已超過十二種,其中兩種已經出現人類感染病例,分別是H5N1和H7N9。一旦人類受到感染,即有致命風險。
流感病毒的種類繁多,依據核蛋白的不同,可分為A、B、C三型。會造成大規模流行的多為A與B型。而A型流感,依據病毒表面抗原的不同可分為許多型,這些不同的抗原包括「抗原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即H抗原)及「神經胺酸酵素」(neuraminidase,即N抗原)。H抗原共有十六種,N抗原有九種。依據其種類編號組合,就是目前見到的各種病毒名稱,例如H5N1。
衛生專家目前較擔心的是禽流感病毒演化成容易在人類間感染的型態,研究人員也正致力研發疫苗,以保護人類免於禽流感病毒侵犯。
感染禽流感病毒,可能在二至七日內出現症狀,依據病毒種類不同,症狀各異,包括咳嗽、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呼吸急促。也有患者出現噁心、嘔吐和下痢狀況。
禽流感常見於野生的水禽,但可感染家禽;未完全煮熟的家禽肉類或蛋,也具有傳染力。專家建議,這些肉類應加熱至攝氏七十度以上,蛋類應烹調至蛋黃與蛋白凝結成固態,食用較為安全。
人類一旦感染,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包括肺炎、結膜炎、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與心臟問題,有致命危險,因此,居住在禽流感爆發地區或曾前往這些地區的人士一旦出現感染症狀,應盡速就醫。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目前僅批准一種疫苗可預防H5N1,但尚未全面開放,僅用於禽流感爆發地區。FDA建議,預防禽流感應避免接觸疫區的禽類,養成洗手等衛生習慣,家禽的烹調也以全熟為主,應可大幅降低感染機率。
出生年分 決定你對嚴重流感的抵抗力
每個人體質各異,對疾病的抵抗力也不盡相同,原因複雜。不過,英國獨立報報導,出生的年分可能是未來嚴重流感爆發時,感染者的存活關鍵,原因是每個人在幼兒時期首度感染的流感病毒,會決定他的免疫系統防衛機制。
研究指出,一九六○年代以後出生者,首次接觸的是H1、H2和H5N1病毒株。也因此,這個族群因感染H5N1死亡的機率極低。
依據《科學》期刊報導,研究人員發現流感病毒雖然有許多種類,但大致上可分成兩大「家族」類型,而首度感染時,便會決定人體痊癒後能夠防禦哪一種類型的病毒。
亞利桑那大學生態與演化學系的系主任瓦洛比(Michael Worobey)教授表示,這項發現可以算是很好,但也是很糟的消息。好消息是,每個人都有一半的機率可以抵抗病毒,即使是演化後的新型病毒,只要免疫系統對這個類型的病毒已有防禦機制。壞消息是,如果這種病毒是另外一類,人體將難以抵抗。更嚴重的是,即使透過施打疫苗,也不容易產生抗體。
以一九一八年爆發的全球H1N1甲型流感為例,當時便造成全球約五千萬人死亡。此外,一些新的病毒株隨著時間從動物轉移至人體,並造成致命後果,例如禽流感。
瓦洛比教授指出,有用的疫苗理應讓人體產生可對抗病毒的抗體,但研究顯示,人類通常只會對某一種類型的病毒有抵抗力。他舉例,人類感染病毒後,便會產生蛋白抗體,形狀有如棒棒糖。這些棒棒糖有許多種,但大致分成兩種「口味」,分別是橘色和藍色。
他表示,假設首次感染時形成的是橘色口味的蛋白抗體,日後即使遇上變種病毒,例如禽流感,只要屬於橘色家族,死亡機率就很低。反之,假設遇上了藍色家族的病毒,就無法受到免疫系統保護。
這項研究仍有極大貢獻,依據這個結論,一旦發現某種流感或禽流感可能是許多人難以抵抗的類型時,當局便可以更有效判斷哪些族群風險較高,避免疫情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