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腊葉館

文/丹青 |2017.12.04
2102觀看次
字級
植物園又有一座古蹟──「腊葉館」落成了,期望民眾前往參觀。 圖╲丹青

文/丹青

植物園又有一座古蹟──「腊葉館」落成了,期望民眾前往參觀。

看到「腊葉」兩字,有些人可能會以為是表面有腊的植物,其實,「腊葉」兩字原本是日語用詞,指將野外採集的植物,押製乾燥,做成標本以便保存,讓植物學者比對及分類、研究之用。

最近上映的一部日本電影──《何日君再來》,片中男主角在野外草地,摘了一朵小野玫瑰花,送給他太太。太太將花葉押在一本小小筆記簿裡,保存了好多年,還傳到女兒手中,到太太年老,女兒打開珍藏的筆記簿,花草還栩栩如生。這便是「腊葉」的一種。

當然,要分類、研究用的「腊葉」,做法更細致、講究,而且是經過一番處理後,將植物押燥在一片片紙板上,好分類、典藏的。

台北植物園腊葉館,原本是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的「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館」,就位於植物園西側,興建於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這棟建物為加強磚造的紅磚外觀,樓板為RC結構,部分梁柱為鋼管,屋頂是切角頂,屋架為西式之芬克式桁架,在彼時充分反映了東京大地震後,為了防震效果,在建築結構上,嘗試做大幅改變的時代特色。此類建築在台灣當時,不論就形式或結構特色來看,都深具建築史及技術史上的價值與文化意義。

此館之設立,是日據時期為開發台灣森林資源,從事台灣植物調查事業而建造的,是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可說是腊葉標本的典藏寶庫。

台灣光復後,「腊葉館」改歸屬林業試驗所管理,亦充當腊葉標本的典藏館所。唯植物標本典藏量持續增加,空間不敷使用,至兩千年時,乃將標本逐漸遷移至和平西路林業試驗所之森林研究大樓所設的「植物標本館」保存。「腊葉館」乃逐漸變為研究人員辦公,甚至於植物員志工休息的地方,建築亦漸漸老化。但因其建物之歷史及特色,仍於二○○八年經台北市政府評定、公告為市定古蹟。

林業試驗所乃於五年前籌措經費整修,於今年九月底,一座復舊如新的日式建築──「腊葉館」,重新在植物園開幕。不過新的「腊葉館」,改為教育展示之用,除了陳列部分標本的製作過程外,也有台灣植物研究的歷史展示,以及當時研究人員所用的工具、文具、分類箱、卡片紀錄櫃……等於是一座腊葉博物館了。

配合「腊葉館」的修復落成,植物園也順便舉行早田文藏(1874~1934) 的紀念碑及法國神父佛里(Urbain Jean Faurie 1847~1915)銅像的重建紀念。他們倆都是日據時期曾來台灣做植物採集及分類研究的植物學家,對台灣植物的分類、命名都很有貢獻。他們的紀念碑及銅像,在日據時期即由「腊葉館」在植物園建立,但戰後都佚失了。現今隨著「腊葉館」的修復開幕,兩座紀念碑及銅像,也重新鑄造落成,立在「腊葉館」周邊園區裡,民眾亦可順便去看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