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為--馬騰、龐德、韓遂
其實龐德、韓遂、馬騰三人之間,只有後二者的故事較有交集。前者龐德雖曾跟隨馬騰攻打羌人,但在渭南(陜西)與馬超(馬騰之子)為曹操所敗後,先逃往漢中,後歸順了曹營,可以說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在西涼,自然和韓遂、馬騰也就沒有關係了。
韓遂和馬騰率兵起義最早見於《三國演義》第十回。那時董卓已死,李傕、郭汜(董卓故將)進犯長安,挾持漢獻帝,把持朝政。西涼太守馬騰、并州(山西、河北)刺史韓遂引軍討賊,結果因糧草不繼,敗回西涼。此為初平元年(一九二年)至興平元年(一九四年)的事。
建安十三年(二○八年),曹操為丞相,徵馬騰至京,馬騰此時因與韓遂不和(軍隊互有騷擾),遂舉家遷至鄴都(河南臨漳),僅留馬超獨守西涼。建安十六年,馬超因與羌人合作,日漸壯大,且與韓遂重修舊好,聞曹操興兵漢中,決定與韓遂叛曹,在潼關、渭南為曹操所敗,二人只好再度西遁。
故事發展到此,大家都知道曹操之所以贏得渭南之勝,是用了賈詡兩個計謀││反間計與離間計。前者曹操故意私下在陣前與韓遂話舊,引起馬超懷疑;後者曹操在與韓遂親筆信函中任意塗抹,亦增馬超疑心。果然馬超先下手為強,進帳行刺韓遂,韓遂以左掌抵之,被砍落。(《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
看圖中韓遂失了右手,應是繪者之誤。當然在正史中,韓遂並未失去左手,而且後來也沒有降曹。但他與馬超的叛曹卻導致馬騰家族二百餘口在建安十七年為曹操所誅,馬超背負著血海深仇,先投漢中的張魯,後於建安十九年歸順劉備。至於韓遂逃往涼州後,為夏侯淵所敗,死於建安二十年。
看整個馬氏家族以及韓遂勢力和曹操的關係,其實就是一頁地方與中央的鬥爭史。曹操先以安撫的手段對付馬騰,召之進京,接著再分化馬超與韓遂,予以各個擊破。西涼雖有羌胡之力,馬兒(馬超)離了水草之地,終究無所作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以曹操之口說得好:「馬兒不死,吾無葬地矣!」
龐德最初是在馬騰軍中,由於幾次衝鋒陷陣,表現英勇,馬騰欲升他為大將,他卻選擇跟隨馬超留在西涼。與曹操的渭南之役,馬超令其為先鋒,與韓遂率軍五萬抵擋曹操。兵敗後,隨馬超逃至漢中,依附張魯。由於馬超在張魯處未受重用,轉投西川,當時龐德因病未隨,只好歸順已平定漢中的曹操。(《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
歸順後的龐德曾救過曹操一命,後曹操欲以龐德為先鋒,前往樊城救援,但因昔日龐德與馬超的關係受人質疑,為此,龐德特地打造了一口棺材,攜往樊城共生死,並誓挫關羽三十年的名聲。後果然以箭射中關羽左臂而回。等到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時,曹軍皆降,只有龐德不降,關羽欲說其歸順,龐德寧死不屈,關羽斬之。曹操得知後,感嘆說:「于禁從孤三十年,何期臨危反不如龐德也!」(七十二、七十四、七十五回)
若將以上情節和《三國志》相對照,羅貫中筆下最誇大的部分,就是龐德所攜的那口棺材。那時龐德曾說:若不能殺關羽,必為關羽所殺;而且即使不為關羽所殺,自己一定自殺。此為龐德攜棺上戰場的決心,只是後來那口棺材卻不見下落。一九九四年大陸中央電視台拍攝的《三國演義》連續劇,讓我們發現那口棺材的去向││在龐德落水時浮出水面,成為他的攀爬物。這比起《三國志》中龐德抱著的是「船板」要精彩得多,導演的神來之筆既延續了羅貫中的戲劇性,也補強了這位白馬將軍(龐德座騎為白馬)死前的悲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