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美國總統川普為期十二天、造訪五國的行程結束,期間談及的議題主要以經濟貿易為主,再者就是北韓的局勢。美國國內認為此行頗有收穫,川普的民調隨即上升,但也有評論認為,川普此行主要的成就是個人人脈的建立,強化了與造訪國家領袖間的關係。
作風強硬的狂人川普到訪,亞洲各國均以高規格接待,最受矚目的當然是當前全球經濟強權中國。此行川普也確實有實質斬獲,除了簽訂金額龐大的貿易訂單,也與亞洲國家達成共識,將遏制北韓的挑釁與野心。
此次川普亞洲行的第一站,從夏威夷前去日本。儘管是以所謂「官方實務訪問賓客」的身分造訪,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國賓級待遇相迎,且四度陪同川普用餐,甚至還投其所好,打了一場高爾夫球敘。
轉往南韓後,川普同樣在旋風式訪問行中備受禮遇。這是美國總統相隔二十五年後首度赴南韓進行國是訪問,青瓦台也證實的確以史上最高的規格接待。
在中國,北京當局也以「國是訪問+」級別接待川普。甫舉辦完十九大,集所有權力於一身的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接待,甚至在故宮設宴,是一九九九年來首位在北京故宮用餐的美國總統。
結束訪華行程後,川普前往越南,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及對越南進行國是訪問。川普是第一位上任一年內就造訪越南的美國元首,越南也是川普到訪的第一個東南亞國家,顯示美國對亞洲的共同發展與相關戰略問題之重視。
前往菲律賓時,川普與素有「菲律賓川普」之稱的菲國總統杜特蒂會面,並特意更改行程,把返美時間延後一天,出席東協(ASEAN)領袖峰會歡迎晚宴。
回顧川普此行,在原先設定的三大目標確實有所進展,包括強化實現北韓無核化的決心、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及促進公平互惠的經貿措施。他在推特上貼文表示:「此次亞洲行後,所有與美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都了解,規則已經改變,美國必須得到公平互惠的待遇,盡快消除巨大的貿易逆差。」
不過,這些會談的內容是否能順利落實,仍待觀察。現階段可以確定的是,川普此行大幅提升升了自己與各國領袖的關係。
川普與安倍晉三球敘,說服南韓總統文在寅前往南北韓非軍事區「DMZ」會面(後來因天候不佳取消)。在中國時,與習近平相談甚歡,也在「紫禁城」暢音閣觀賞京劇、寶蘊樓簡短茶敘,被媒體形容是皇帝般的待遇,規模高於前任總統歐巴馬。在菲律賓時,強人總統杜特蒂甚至為了川普,晚宴時在各國領袖前高歌。
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的資深研究員胡珀表示:「川普此次亞洲之旅,大家會記得的是過程中的訊息,而非政策。」她指出,此行簽訂的貿易協議多為意向書,各國對北韓問題的新承諾也是口頭說法;此外,比起原本一再強調的解決貿易失衡,川普在最後數日卻大談自己受到的禮遇。
多名亞洲政策專家指出,川普對亞洲事務的優先事項在於貿易,所到之處均強調希望能談成交易,願意簽訂雙邊協定。一名白宮幕僚也表示,川普此行的重點是釋出訊息,甚至已經開始研議下一趟亞洲行。
概述OBOR、CPTPP、APEC、ASEAN
美國總統川普的亞洲行舉世矚目,期間參與的重要會議和相關協定都牽動許多國家、地區甚至全球的局勢,以下是這幾個重要會議、協定的內容與現況。
OBOR:即「一帶一路」,是中國在二○一四年時提出,目的是讓中國和鄰國緊密連結。「一帶」所指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西進之路,通往歐洲、地中海、南海。「一路」則為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兩大航道,分別通往南太平洋和歐洲。依據規畫,「一帶一路」包含了六十六個國家。占全球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一點三,占全球人口數的百分之六十六點九,占全球百分之三十GDP經濟規模,投資規模高達一兆美元。
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前身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涉及牽涉十二個國家,是亞太區最大規模的多邊自由貿易協議,二○一六年簽署協議,但各國國會尚未全部批准。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宣布退出,但其餘十一國決定擬定新協定,即CPTPP,多數條文沿用TPP,目標是數個月內簽署完成。
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於一九八九年,為亞太區域最重要的經貿合作論壇,共有二十一個成員,三大支柱為「貿易暨投資自由化」、「商業便捷化」及「經濟暨技術合作」。目前的合作領域已從既有的貿易、經濟領域擴增至影響區域經濟之重要新興議題,如預防流行疾病擴散、減緩氣候變遷。
ASEAN: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一九六七年八月八日在曼谷成立,目前有十個成員國。東協的宗旨與目標在於加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並在持續尊重該地區各國家的法律規範,以及固守聯合國憲章的原則下,促進該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支持美國或中國?
亞洲各國 走自己的路
狂人總統川普的亞洲行落幕,「老大哥」美國依然極有分量,從各國對川普極盡禮遇之能事便可見到端倪。另一方面,美國的衰退已成事實,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隨著習近平展現的實力以及他力推的一兆美元「一帶一路」基礎建設計畫,不難想見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
面對兩大強權,亞洲各國會選擇向何者靠攏,便各自有不同考量。以日本來說,目前北韓局勢依然緊張且難以預測,日方並不希望美中關係太緊密,導致日本被邊緣化。安倍晉三也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並獲得川普認可,因為這項戰略正可與「一帶一路」抗衡。
南韓對川普的態度就不如日本熱絡,一方面是文在寅對北韓的立場較不強硬,南韓與美國的自貿協定也仍受川普大肆抨擊。
在越南峴港APEC峰會期間,俄羅斯總統普亭與川普的互動也不密切。此外,各國在這場峰會期間不僅沒有對美國或中國靠攏,反而是在日本的倡議下,逕行宣布達成協議,把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更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凍結先前美國主張的幾項爭議性措施,包括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條款。
這個進展顯示,亞洲各國已逐漸凝聚共識,不再偏向美國或中國。TPP更名的發展,出乎許多人意料,但也巧妙地在中國保護市場的模式之外創造了自由的選項,同時力抗川普政府主張的一對一貿易協定,推動多邊貿易主義。
許多分析師原先認為,在川普決定退出TPP後,中國將順勢承接區域龍頭,不過亞洲各國在此次峰會已釋出訊息,儘管經濟實力仍由美國、中國占有優勢,但亞洲其他國家仍可攜手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