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課綱審議會決定刪減文言文比例為百分之三十五到四十五,並決定選文從三十篇調降為十五篇。日前推薦內容也大幅變更,其中最受爭議的就是把連橫的〈台灣通史序〉刪除,而以洪繻的〈鹿港乘桴記〉取代,此一決定備受爭議。外界都認知刪減文言文比例是為了「去中國化」,刪除〈台灣通史序〉目的在改變中國史觀,將台灣史接軌原民歷史。
課審會說,〈台灣通史序〉裡有「開山撫番」用詞,有歧視原住民之嫌,為了尊重原住民,表決後刪除。而〈鹿港乘桴記〉則是探索鹿港從繁榮到衰落的變遷過程,同樣可以培養鄉土意識與在地情懷。眾所周知,「原住民」是解嚴之後的用語,過去稱原住民為高山族,日據時代稱為「番」,連橫生值日據時代,「開山撫番」一詞怎會是歧視用語?反而更能呈現當時的歷史原貌。如果真要以現代的眼光審視過去的文學作品,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涉及歧視了。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是不是整部《論語》都不准讀了?
《台灣通史》是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台灣史,序言說:「台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開宗明義就說明了這部史書的意義,三百多年的開基卻沒有一部歷史記載。連橫效法司馬遷的《史記》體例,全書三十六卷、八十八篇、六十餘萬字,花了十二年寫成,是一部可以媲美史家的巨作。
其中序言不僅生動、活潑、文字優美,讓人讀來對於台灣更有一種斯人斯土的情懷。結語說:「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追懷祖先的德業,勉勵後代子孫的殷切溢於言表。這一篇〈台灣通史序〉不論從文學、歷史的角度,可以完全代表台灣歷史,學子們透過這篇文章不僅可以讀到文字的優美,更可以建立完整的史觀和史識。
教育部課審會為什麼要把這麼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剔除於教科書之外?其理至明,正因為這篇序言代表著正統的史觀,與接軌原住民歷史的台獨史觀相悖,故必欲去之。還有一個理由就是作者連橫,他是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父,民進黨痛恨國民黨,過去選舉期間就不斷醜化連家,怎麼還會容許連家的作品載入教科書中?這應該是〈台灣通史序〉被剔除的真正原因。
執政者於無法遂行法理台獨,除全力打擊國民黨,抹黑過去的歷史觀之外,推動「去中國化」,文化部和教育部則是最主要的推手,因為從教育和文化著手是最不費力而又最容易見功者。透過教育,只要一個世代,所有的歷史觀、價值觀都可以翻轉。
〈台灣通史序〉中說:「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正說明歷史的不可扭曲,歷代的興衰、風俗的文野、政治的得失都在其中。
刻意曲解或竄改歷史,終究會被歷史的洪流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