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在一九八八年的春天認識默理,那時候我們在找一個木匠。那段時間,漢米獨挑大梁,我則負責細木工坊的行政工作;我們決定要雇用默理,因為他在工坊附近徘徊不去,而我們需要一個什麼事都能幹的助手。共事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很快發現,雖然默理會做的事情不少,但是缺乏主動性,老是需要有人跟在後面督促。
文╱歐漢米和歐雅妮夫婦、唐弟予等 譯╱楊淑秀
我們是在一九八八年的春天認識默理,那時候我們在找一個木匠。那段時間,漢米獨挑大梁,我則負責細木工坊的行政工作;我們決定要雇用默理,因為他在工坊附近徘徊不去,而我們需要一個什麼事都能幹的助手。共事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很快發現,雖然默理會做的事情不少,但是缺乏主動性,老是需要有人跟在後面督促。
我知道漢米對工作要求嚴格,又不是很有耐心,他希望找一個有責任感又能獨當一面的工作夥伴。他期待高品質的工作成果,因為唯有如此,我們這樣的小企業才能生存,客戶是不會包容瑕疵的。所以,默理跟我們在一起的頭幾個月發生很多衝突。漢米經常得要晚上加班,有時連星期天都要工作,才能收拾默理留下的殘局。
話雖如此,我們有機會和默理建立了緊密的關係,他跟我們分享他內心操煩的許多事,這些煩惱讓他沒辦法穩定下來。他住在一輛沒水沒電的拖車裡面,冬天沒有暖氣,車裡面變得很冷,他晚上沒辦法好好睡覺。
他不常談下班或周末的生活,但是我們知道他多半和酒友一起在酒吧殺時間,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至少在那些地方可以找到一點溫暖。有些時候,他無精打采地來上工;有些時候,他甚至沒來上班,這是漢米最受不了的地方,因為工作進度已經擬好,客戶在等,這樣很難做事。
有一天,我們去巴黎一個客戶家,他們家裡鋪著白色地毯,得要穿上拖鞋才能工作。漢米很替默理感到難為情,因為他的襪子實在臭到不行。收工後,他們好好討論了這件事。漢米跟默理說,他能夠接受也能夠理解,但是總得顧慮客戶的感受,衛生這方面得要改善才行,畢竟生意能否興隆全靠客戶捧場。他們談到默理現在住的拖車,沒水沒電,無法盥洗;如果默理繼續住在那種地方,肯定沒辦法顧全工作。
幫員工尋房安置身心
漢米和我都心知肚明,默理自己一個人肯定租不到房子,於是我們決定一起幫他找,如果找到合適的,就推薦給他,由他來決定要不要去看房子。房東通常會希望把房子租給有固定收入的人,而默理目前手中還湊不到三張薪資單,也沒足夠的錢支付兩個月的押金,連第一個月的房租都沒著落;所以我們說好,先借給他這筆錢,日後他再慢慢償還。
有一天,我們找到一間一個月一千法郎的出租房,出乎意外的便宜。我們讓他當天下午就去看房,實在太適合他了,他看起來滿高興的。我們把押金和房租交給他,他就出發去了仲介公司。一位祕書接待了他,向他要求銀行存款證明(我們壓根沒想到這個!)、兩個月的房租、三張薪資證明、一張在職證明,還有最近三個月內的地址證明。他沒有存款證明(他以為自己被銀行禁止開支票),而且因為他住在拖車,所以當然也沒有地址證明。在這種情況下,祕書小姐跟他說沒辦法把房子租給他。
默理回到公司,我透過辦公室的窗戶看他駝著背、垂頭喪氣走進來。他說:「別人不可能把房子租給我的,我被拒絕了,我沒有存款證明,也沒有地址證明。」被拒絕是件挺難堪的事,聽的人也覺得難受;我們曾經給他一線希望,現在要怎麼走出難關?
他也提到祕書小姐對他不太有禮貌;這點,漢米不能接受。他決定打電話給仲介公司,接電話的正是那位祕書小姐,漢米自我介紹後,說明他的員工需要租房,而且非常緊急,他下午去看的那間公寓剛好非常適合他,他想知道基於何種原因仲介不肯租房給他。他也簡短地告訴對方,在接待客戶的時候,即使別人不符合我們開出來的條件,也應該待人以禮。最後達成的共識是,只需要存款證明與在職證明即可。
我們跟默理說,他應該去他的開戶銀行問清狀況。一個小時之後,我從窗戶看到他昂首闊步走進來,意氣風發地告訴我們:「沒問題,解決了,銀行並沒有禁止我開支票。我拿到證明,然後去仲介那邊,這次那個小姐很客氣。」我們也很替他高興,便跟他說:「你看,永遠不要放棄。」他回答我們:「話是沒錯,但是,那也是因為你們有影響力,別人願意聽你們,如果沒有你們,也不會成功。」他說得很有道理,正是這點讓我們覺得難過,因為真的是這樣,如果我們沒有介入,他肯定租不到房子。我們意識到,這世界真的是有錢判生,無錢判死。
對此,我們也做了討論,我們跟他說,希望他沒有白白受苦,或許下一回,沒有禮貌的人能夠學會尊重他人,更有人情味。我們也跟他說他真是勇敢,能夠超越歧視的目光,如果沒有他的勇敢,我們即使有影響力,恐怕也幫不了什麼忙。
那天晚上,默理終於有了自己的家,他的喜樂溢於言表。
(摘自《民主藝匠》,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簡介
歐漢米(Jean-Michel Aubry)
歐雅妮(Annick Aubry)
細木工坊的企業主夫婦口述了這段故事,他們指出,極端貧窮不應該被簡化成一個單一的問題,比如這個故事裡面提到的失業,實際上生活裡各種面向都會受到影響,包括:教育、家庭生活、居住權、公民權、社交關係等等。這個故事主要著重於企業主對於受苦者的責任,以及該如何尊重受苦者的自主權。
唐弟予(Bruno Tardieu)
三個孩子的父親,巴黎高等工程師大學(Par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畢業,擁有應用數學博士學位。一九八一年加入第四世界持久志願者團體,擔任過第四世界盟友國際網絡召集人,和羅生福教授(Jona M. Rosenfeld)合作寫就了本書。一九九○年春曾來台介紹第四世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