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 《余光中詩畫集》 詩 與 畫共舞的思念 文/余淑慧 |2017.09.17 語音朗讀 455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一九七一年,時年四十三歲的余光中,僅以二十分鐘的時間,創作了〈鄉愁〉。如今,歷經四十五年的考驗,至今仍是一首超越時代、撫慰人心的作品。「這是經典啊,一定要出。」和英文化總編輯周逸芬驚嘆道,「余光中的文字是可以超越時代的。」圖/和英出版社提供 一九七一年,時年四十三歲的余光中,僅以二十分鐘的時間,創作了〈鄉愁〉。如今,歷經四十五年的考驗,至今仍是一首超越時代、撫慰人心的作品。「這是經典啊,一定要出。」和英文化總編輯周逸芬驚嘆道,「余光中的文字是可以超越時代的。」圖/和英出版社提供 一九七一年,時年四十三歲的余光中,僅以二十分鐘的時間,創作了〈鄉愁〉。如今,歷經四十五年的考驗,至今仍是一首超越時代、撫慰人心的作品。「這是經典啊,一定要出。」和英文化總編輯周逸芬驚嘆道,「余光中的文字是可以超越時代的。」圖/和英出版社提供 文/余淑慧 余光中四首經典名詩〈鄉愁〉、〈一枚銅幣〉、〈踢踢踏〉、〈鄉愁四韻〉,由四位風格迥異的插畫家以不同的創作方式詮釋詩作,歷時六年總算完成《余光中詩畫集》,和英總編輯周逸芬說:「謹以此書獻給一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被命運左右的人。」事實上,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鄉愁,詩的精神也早已走出那「一灣淺淺的海峽」,化為所有人心中無限的思念。 一九七一年,時年四十三歲的余光中,僅以二十分鐘的時間,創作了〈鄉愁〉。如今,歷經四十五年的考驗,至今仍是一首超越時代、撫慰人心的作品。「這是經典啊,一定要出。」和英文化總編輯周逸芬驚嘆道,「余光中的文字是可以超越時代的。」 歷時六年精心琢磨 多年前,和英即邀請余光中為其出版的《緋紅樹》及《雪晚林邊歇馬》詩集擔任翻譯,此次出版余光中的詩畫集,可算是第三次合作。周逸芬挑選了余光中四首經典名詩〈鄉愁〉、〈一枚銅幣〉、〈踢踢踏〉、〈鄉愁四韻〉,搭配華人頂尖插畫家,歷時六年精心琢磨而成《余光中詩畫集》。 會花上這麼久的時間,最主要是「找畫家有困難。」周逸芬表示,余光中的作品,「需要有點東方氣質和深厚底蘊支撐的人,才能夠稱職地與詩文共舞、展現視覺藝術的時代性。」加上余光中享譽文壇,許多新生代插畫家一開始也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以邀稿烏貓創作〈一枚銅幣〉為例,他從小就很喜歡余光中的文字,但覺得這首詩文本的提示性很強、難度很高、「有樸實沉澱的情懷和厚重的關懷」而有點怯步。周逸芬是以「文字本身已有自己的生命與想像空間,我們的圖即使只是單純表達文字表面的圖畫,讀者仍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享受這首詩帶來的無邊想像。」最後說服了烏貓,並展現出精采的畫作。 四首詩作畫風各異 〈鄉愁〉的畫家咫山自幼學習中國繪畫,擅長用豐富墨色和筆意表達當代情感和語境,目前住在北京。他運用水墨的筆觸以及特有的構圖,比如母親有時只露出半身或只露出腳,並掌握「Less is more」的精神特意留白,寫意的手法除了精準描述詩句帶給人的含意,也讓觀畫者更有想像空間,營造出濃濃的鄉愁感。 〈一枚銅幣〉的畫家烏貓生活在濟南,擅長將中國傳統繪畫元素與視覺藝術的時代性結合,適切表現詩文精意。他用材質與筆觸堆疊出故事的氛圍,讓畫面充滿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很有東方繪畫味道。其中,角色的簡化變形與巧妙的構圖,充滿現代感,人物型體類似朱銘的雕刻般大器飄逸,色調像粉彩畫般朦朧有詩意,讓觀畫者甚至能感受到銅幣的溫度。 〈踢踢踏〉的畫家徐素霞則是生於新竹苗栗,法國史特拉斯堡人文科學大學藝術博士。長久居住鄉間,大自然間的一切都是她創作的泉源。她的畫面柔美輕快,高雅活潑。渲染水彩技法,讓水帶動顏料,在紙面上奔走,如同自由自在的童年。這首畫作構圖活潑、色彩豐富,加上水彩乾與溼的變化,充滿節奏的韻律感。尤其,畫面中穿插各種生活周遭的小物件,小木屐、小老鼠和小兔子讓畫面更有趣味,帶領著讀者一起回到童年無憂無慮快樂的日子。即使是幼兒,也能充分享受聽故事的樂趣。 畫〈鄉愁四韻〉的Julia Yellow成長於台北南港,目前旅居紐約,作品出現在許多報章雜誌,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科學人》雜誌等。此畫作的每個物件都充滿了隱喻,包括長江的水流入瓢子,酒杯中的酒水映照出家鄉的影像;信封打開不是信紙,而是飄來家鄉的雪景;詩人在母親的懷中蜷曲,隨著蠟梅在水中漂流等等……超現實的手法,別有一番韻味,巧妙引領讀者走進詩人內心難以言喻的鄉愁。 全書洋溢驚豔美感 風格迥異的四位畫家,以不同的創作方式詮釋了余光中的四首詩作,共同完成了《余光中詩畫集》這部繪本創作,全書處處洋溢著令人驚豔的美感,呈現出嚴謹的創作態度。 「謹以此書獻給一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被命運左右的人。」周逸芬感性地說著,鄉愁可以是很廣義的,包括她牽掛著分居兩地的年邁母親、思念在外地求學的兒女、以及台灣愈來愈多的新住民,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鄉愁,詩的精神也早已走出那「一灣淺淺的海峽」,化為所有人心中無限的思念。 前一篇文章 《老雜時代》從柑仔店看見台灣風土 下一篇文章 精選書摘 《愛無能時代》現代新男人 熱門新聞 01【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2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3紐西蘭南島佛光山 四度獲評優良建築2025.05.1304金業管理新挑戰 職場Z世代渴望被重視2025.05.1105星馬印汶閱讀研討會 500愛書人共讀《六祖壇經》2025.05.1306社論--脫中入美的經濟難關2025.05.1107【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08佛光山功德主 傳承人間佛教信仰2025.05.1209佛光會慶佛誕 百萬人浴佛響應蔬食2025.05.1310蚊吸熱血 燙口嗎?2025.05.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圖文書2《章魚媽媽》】不用靠神力 請賜給我力量!【圖文書1《奶奶什麼時候回來?》】生命自會解答一切【書頁微光】《流量國度》顛覆世界 造就自媒體盛世【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瀾光筆記】《扁平時代》當自己生活的策展人【圖文閱讀】《悲傷是一頭大象》走出悲傷 迎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