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雜時代》從柑仔店看見台灣風土

郭士榛 |2017.09.10
3425觀看次
字級
「柑仔店」對居住城市的人們有多少的記憶?在現今住家社區附近還能找到一間雜貨店內必備有菸酒米鹽、蜜餞零嘴,以及炮竹金紙、南北乾貨等日常物件嗎? 圖/遠流出版提供
坤協盛的巴洛克式山牆依然醒目華麗。圖/遠流出版提供
廣雄商號鐵皮外牆繪滿斑斕的藍底花卉圖案。圖/遠流出版提供

文/記者郭士榛

「柑仔店」對居住城市的人們有多少的記憶?在現今住家社區附近還能找到一間雜貨店內必備有菸酒米鹽、蜜餞零嘴,以及炮竹金紙、南北乾貨等日常物件嗎?就在你歪頭思考時,一本紀錄台灣風土的《老雜時代》已上市。作者林欣誼、曾國祥南征北討,全台走透透,親訪三十二家迄今猶存的雜貨店,揭開暗藏角落間的老雜身世,細數那些故人、舊事、老物。

《老雜時代》全書分為六章節,細述台灣由南到北的雜貨店故事,負責這本書攝影的曾國祥表示,他的工作是商業攝影師,接觸的是時代尖端產品,當便利商店與連鎖超市全面攻城略地,使得近幾十年來傳統老雜貨店快速式微,反而讓今年四十二歲的他經常「懷舊」兒時雜貨店裡的糖果罐,「糖果用玻璃罐裝著,上方用鑄鐵做的蓋子蓋上,這個罐子讓我印象深刻」,他念念不忘台灣鄉間角落,不太起眼的老雜貨店。

經過兩年時間拍攝全台三十二間「柑仔店」,每家都有精采故事。其中最讓曾國祥感動的是屏東紅柴坑的「界順商店」,老闆阿界的父親曾被徵召到南洋當兵,村裡一起去的男子,最後只剩阿界的爸爸活著回來。他爸爸留了一本沾了血跡的日記,用漢字寫著閩南語韻文描述戰事,或抒發心情,阿界表示,還有幾頁有著人名和地址,應是戰友通訊錄,爸爸一心希望返台後可以和戰友重逢,沒想到接到的都是死訊。談起爸爸,阿界總是熱淚盈眶。

夫妻聯手紀錄老雜

捧著《老雜時代》這本書,曾國祥、林欣誼都笑說:「這是我們的第二個孩子。」創作出版期間的陣痛,不亞於真的生產一個嬰兒。曾國祥介紹他太太林欣誼,是這本書的文字作者,二○一五年夫妻倆帶兩歲兒子Uni,漫無目的地走訪全台老雜貨店,兩年後把訪問的三十二家雜貨店集結出書。

林欣誼表示,她原是請育嬰假,主要是照顧兒子,夫妻倆沒事就帶著兩歲兒子Uni四處遊玩,旅程毫無目的,攤開地圖,盡可能的往偏鄉駛去。曾國祥每經過一些傳統老雜貨店時,忍不住感嘆,「應該要有人把這些記錄下來,不然以後就看不到了。」

起初曾國祥只想用他一九五○年代的老徠卡鏡頭捕捉有人情味的老雜貨店,配上一百多字的圖說,看在文化記者出身的林欣誼眼裡,「文字實在不太行」,順手就接下書寫的工作。林欣誼表示,為要取得拍照同意,就得進去跟老闆打聲招呼,經常是曾國祥打頭陣進店買瓶水跟老闆聊個幾句,若老闆有意聊下去,曾國祥立即跑到車上抱下兒子,和太太再一起走進店內,慢慢閒聊間卻意外聊出許多故事,讓他們深感文字紀錄是必須的。「雖然同樣都是雜貨店,但是每一間講出來的東西都很不一樣。」

《老雜時代》除了圖文並茂外,林欣誼更仔細考據論文和史料,補上講述雜貨店與各色商品的「雜貨考」,豐富全書樣貌,例如從「菸酒牌」了解公賣與配銷制度,透過主婦必備的味素、皂絲,以及雪印、森永等奶粉品牌看見國族歷史變遷。曾國祥笑說,他本來不要她寫「雜貨考」,看了之後卻說:「對不起我錯了,妳寫的真的很好看。」

曾被誤認詐騙集團

《老雜時代》雖然寫了三十二家老雜貨店,實則訪了一百多家,林欣誼說:「多半店家不知道我們來歷,聽到要採訪立刻拒絕,只因台灣詐騙很多,社會信任感很低,老闆都很驚覺外人踏入村子說要採訪很奇怪。」林欣誼笑說,幸好夫妻倆帶著兒子Uni,有店家原本要拒訪,看到Uni才說:「你們帶小孩,應該不是詐騙。」

採訪過程中林欣誼印象深刻的是在屏東新埤鄉玉環新村的「玉環商店」,張老闆原本在維也納開餐館,為了照顧九十多歲老母親把餐館賣掉,返鄉開著一天沒多少人上門的雜貨店。張老闆對於別人的訕笑,只淡淡一笑帶過,他的故事可說是當地的傳奇。

基隆中山區碼頭新村的「郭記商店」,八十多歲老闆是外省人、太太是本省人,先生只會說國語,太太只會說台語,夫妻倆相處一輩子卻從沒吵過架,太太說「會結婚是緣分,夫妻相容相讓就可過一輩子。」宜蘭南澳鄉澳花村的「伊凡商店」,老闆娘是泰雅族人,從小受日本教育,只會說日語、中文,族語反而是孫子到學校學母語,再回來教她。

林欣誼認為:「只要人還在,都會有人情味,只要你願意跟人交心、友善,這個並不會因為時代的改變而變化太多。」而「柑仔店」最可貴之處就是在地的連結很深,人情、店家與風土的脈絡是一代一代積累下來的,礦村會有礦工的生活樣貌,眷村會有士兵撤退來台的英勇事蹟,客家、閩南、外省、原民,一家有一家的故事可說,只是雜貨店比較像是一個開放式的大家庭,仍願意留扇窗口讓我們探究。

透過口述重現歷史

新北市的「坤協盛商店」,開在建築有著巴洛克風華的百年洋樓內,老闆是七十多歲阿海伯,他的經營祕訣是「要有獨到之處」,他強調,繼承的坤協盛百年老洋樓象徵著上個世代的風華,經營至今必須力求轉型。

談到「柑仔店」轉型,就要提到利澤簡的「利發商號」,老闆木枝伯將原本二十多坪的商店,縮小成狹長型的雜貨店,另一半的空間租給便利商店。兩間新舊商店背對背並存,消費者不同,他仍快活經營。

林欣誼認為,一路記錄台灣的老雜貨店,最大收穫是認識台灣風土,一個人活靈活現的講,比看歷史資料還要生動。曾國祥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立場或政治傾向,「但如果大家都可以互相了解,也許這些都不是問題,因為大家都活在這個島上面。」

媒合創作平台 促進跨界合作《新活水》復刊

《新活水》雜誌是中華文化總會出刊的雜誌,二○○五年七月創刊,二○一六年四月轉型為數位平台,今年九月再度復刊。《新活水》總編輯張鐵志表示,未來每期用一個重量級的封面故事,深度探討台灣的重要文化議題與文化現象,深化台灣文化與思想的論述,並成為各種跨界激盪的平台:跨世代、跨領域、跨地域。

九月復刊號以「一九八七:一場不遠的青年文化爆炸」為題。復刊號採訪作家李昂談她在文學創作中的性,更邀集藝術家姚瑞中、演員吳朋奉、紀錄片導演楊力州等撰文,探討解嚴三十年的文化變遷。張鐵志指出,期待《新活水》雜誌和網站在內容上具有思想深度,視覺上酷而有趣,能刺激眼球。一本性感的思想文化媒體。

每期雜誌除了封面專題之外,今後固定欄目包括開門頁會是一位藝術家、作家的創作手稿,以傳遞創作的手感與溫度:新一期還有非常值得收藏的別冊:漫畫家陳繭繪製的《花甲男孩前傳》,以及漫畫家與小說原著楊富閔的精采對談。陳繭表示,這十六頁是連電視劇都未曾出現的故事劇情,完整漫畫要到秋天才出版。

小說漫畫跨界改編

植劇場推出八部戲劇,每一部都邀請漫畫家改編成漫畫,先前播出引發熱潮的《花甲男孩轉大人》,邀請曾在二○一三年奪下日本鳥取縣漫畫大賽首獎的陳繭改編。

陳繭表示,當初在構思時,還不知道主角就是盧廣仲,為了改編漫畫,他讀過小說和電視劇劇本,但至今仍不敢看電視劇,怕影響到漫畫角色和情節的詮釋,「但為了濃縮成一本的劇情,做了許多刪減和改動。」他最喜歡的角色排名是,史黛西、雅婷、鄭花明,欣賞這三個角色的坦率與直接。

一九八六年生的陳繭,在台北生長,大學就讀成大建築系,畢業退伍後以漫畫家為志業。作品《海之子》描繪一對台日養父子的關係,曾於二○一三年獲得日本鳥取縣漫畫大賽首獎,也曾入圍二○一六年金漫獎漫畫新人獎。去年起陳繭和左萱、王登鈺等另外七位漫畫家,陸續將《花甲男孩轉大人》、《天黑請閉眼》等「植劇場」電視劇改編成漫畫。

《新活水》雙月刊副總編輯江家華表示,未來希望雜誌能成為媒合各個文化領域的創作平台,促進跨界合作,像是復刊號中刊載的《花甲男孩前傳》,便是小說與漫畫的跨界改編。

新書專訪

《老雜時代》雖然寫了三十二家老雜貨店,實則訪了一百多家,林欣誼說:「多半店家不知道我們來歷,聽到要採訪立刻拒絕,只因台灣詐騙很多,社會信任感很低,老闆都很驚覺外人踏入村子說要採訪很奇怪。」林欣誼笑說,幸好夫妻倆帶著兒子Uni,有店家原本要拒訪,看到Uni才說:「你們帶小孩,應該不是詐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