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常見職業病,俗稱「滑鼠手」的腕隧道症候群,是一種周邊神經病變,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且約有六至七成病人經傳統治療後仍常復發。三軍總醫院昨日發表三項研究,經臨床試驗證實,體外震波、注射葡萄糖水或血小板血漿等新型療法,不但可改善「滑鼠手」症狀,也具有應用於更多周邊神經病變治療的潛力。
嚴重時肌肉萎縮
三總復健部主治醫師吳永燦指出,現代人工作忙碌,經常使用3C產品,導致「滑鼠手」發生率有增無減,年齡層也有逐漸下降趨勢。男性盛行率約百分之一,女性較高約百分之七,女性好發年齡在四十五到五十四歲之間;門診中偶而會遇到較嚴重個案,患者手腕處只要被輕輕一碰,就像遭到電擊般,如不盡早就醫,恐將造成不可逆的神經病變。
吳永燦說,穿過手腕處的「腕隧道」正中神經,為支配大拇指、食指、中指與部分無名指的感覺神經,倘若神經受到壓迫、發炎,導致缺氧或病變,就會出現麻木刺痛感,連拿筷子或扣鈕扣的力氣都沒有,嚴重時連手掌魚際肌都萎縮,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他指出,長時間手腕過度屈曲與伸展,可能使腕隧道增加八至十倍的壓力,因此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族群,包括電腦使用者、機械技工、木匠、搬貨員、長年拄拐杖者與家庭主婦。現代人使用3C產品時間過長,使得發生率增加,年齡層也逐漸下降。尤其,約有六至七成患者,經傳統治療後仍常復發。
三總昨日發表三項研究成果,包括體外震波、葡萄糖水注射與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前兩者適用於輕、中度患者,後者適用中、重度患者。吳永燦說,傳統治療方式如止痛藥、局部類固醇注射,乃至外科手術,若無明顯效果,這三項新療法,都是不錯的選擇,惟目前尚無健保給付。
目前無健保給付
三總研究團隊將受試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控制組、每組二十人,兩組病人皆進行三次震波,其中控制組的震波並無劑量,追蹤三個月後,病人自述與超音波量測皆顯示,能顯著緩解治療組病人症狀。吳永燦強調,體外震波會破壞部分身體組織、產生局部發炎,促進微血管新生與生長激素分泌,讓組織修復再生,且無明顯副作用。
至於葡萄糖水的治療研究,吳永燦說,葡萄糖水的機轉仍不明,但在動物實驗中看見能減少神經發炎,因此研究團隊將受試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注射葡萄萄水)與安慰劑組(注射生理食鹽水)、每組三十人,施打一次後追蹤六個月,治療組患者神經傳導數據顯著增加、神經腫脹程度明顯好轉。此研究受國際高度青睞,今年已刊登於頂尖期刊《梅約診所學報》。
還有血小板研究,吳永燦表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富含豐富生長因子與抗發炎細胞激素,以往曾有動物實驗證實可促進神經修復,研究團隊將受試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注射血小板血漿)與對照組(僅配戴手腕護具),追蹤六個月,發現前組的治療效果明顯有進步。只要施打一次,即可改善症狀,且效果持續一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