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在白馬寺品齋菜

文/朱振藩 |2017.09.11
1779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有「中華第一古剎」之稱的白馬寺,位於洛陽市內,建於東漢年間。其「佛素」自古揚名,不僅杜絕雞、鴨、魚、肉、蛋類的食品,而且禁止食用蔥、韭、芥、蒜諸葷,並嚴格遵守《梵炯菩薩戒》,即「菩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茗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基本上,茗蔥為韭菜;慈蔥為蔥類,含大蔥、小蔥、珠蔥等;蘭蔥為小蒜,興渠則產於印度,向為中土所無。

大抵而言,生食五辛增瞋怒,熟食五辛增淫念;食五辛者,口生臭味,諸天遠離,魔鬼歡喜,舐其唇吻,吸其臭味。是以常食五辛之人,福德日消,罪惡日增,非但不得直接食用,也不可以當成配料,這與宮廷素食及民間素食截然不同,理應嚴加區別。

此外,它尚有一大特點,即「不聞其名,不見其形」。

所謂不聞其名,即不給素菜起肉食之名,如素魚、素雞、素火腿、素排骨等,而是以寓意性質,取一些佛教術語,比如「花開見佛」、「明心見性」、「萬法唯心」、「圓融無礙」等名稱。

至於不見其形,乃不將素菜燒出雞、鴨、魚、排骨、火腿等形狀,此為意念上的不殺生,其目的在培養慈悲心,即身不作殺、口不言殺、意不念殺,故在進食之後,能身口意三業,均清淨無垢。

壬辰年的仲秋,我前往白馬寺,在參觀完勝景後,知客僧妙宣法師引領我等,在齋堂雅室的圓桌上,品嘗正宗佛素。這些素饌,全由香積廚直接供應,其菜色皆家常,卻具有真滋味,吃得十分開心。

這些菜蔬糧豆,皆由寺內生產,出於群僧勞動所得,一切自食其力,感覺特別親切。豆漿最先奉上,自行研磨製成,漿汁濃郁而香,在放涼過程中,不時可揭腐衣,細膩滑柔且醇,如飲玉液瓊漿,妙在隨時供應,可以無限暢飲。接下來的兩素點,分別是蒸包和菜盒,兩者內餡無別,都是南瓜、粉條及香菇末之屬,雖口感較軟爛,但綿密又細緻,能夠入口即化。因而,在不知不覺中,一口氣各吃了兩個,堪稱適口充暢,精神為之一暢。

以後連上的幾品菜,全部由廚娘們燒製,由於烹飪多年,倒也得心應手,絕不譁眾取寵,反以清淡見長。像內有黃豆芽、大白菜、豆乾、粉條的「膾素什錦」,刀章尚細,爽腴互見,馨逸爽口;而摻入胡蘿絲、青椒絲一起炒的「清炒土豆絲」, 刀火功高,微酸而清,真是雋品;至於那「豆豉豆瓣粉條」一味,脆中帶糯,豆香襲人,棒得可以。其他如炒青椒片、炒木耳芹菜極燜煮豇豆等,都是原味呈現,滋味淡而不薄,一舉箸送口,輕鬆且無負擔。

食畢,妙宣法師堅持要我題字留念。片刻之間,靈感陡生,於是借戰國名家(理則學始祖)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再加上白馬馱經東來,為中國翻譯佛經之始的典故,遂奮筆寫下:「白馬非馬,馬色非白,馱經既譯,寺院第一」四句。藉以表明此馬背負使命,當為無上寶馬,又嵌「白馬寺」三字於每句之首。法師一見大悅,彼此盡歡而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