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高溫達三十七度的台北街頭,停不住的拭汗,手帕全濕,感覺自己即將蒸發;遠遠看見一位乞者背對內,坐在騎樓地板上。圖/Barry Lee
文/Maple Day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經》第九品〈入不二法門〉
行走在高溫達三十七度的台北街頭,停不住的拭汗,手帕全濕,感覺自己即將蒸發;遠遠看見一位乞者背對內,坐在騎樓地板上,後背承受陽光無情的烤晒,溼透的衣服全貼背上,臉龐被頭髮、汗水與污垢交織、占據,幾乎看不清楚五官,還有一隻蒼蠅圍繞著他乞討的雙手,不肯離去,蒼蠅與他,都散發出一股飢餓與渴求的異味。
順著騎樓,轉進巷弄,一個穿著潔淨的大男孩,端正站在半遮蔭處販賣自做的新鮮蛋糕與烤布蕾,幾許陽光灑落在髮梢,映襯笑容,格外燦爛,在他身上,烈日彷彿溫柔了許多。買了一塊蘋果蛋糕,蛋糕內夾有多塊新鮮果肉,蛋糕邊邊微焦,口感香脆,果然好吃,還有新鮮與青春的味道,快要蒸發的自己藉此得以回神,就像卜派得到菠菜似的神奇。
同樣的陽光,一樣的高溫,為什麼對外表布滿汙垢的乞者是殘酷無情的,對開心微笑的男孩卻充滿溫柔?是太陽偏心?還是我偏心?
道德修養已到頂的德頂菩薩說:「垢、淨為二」,垢淨是相對的,是分別二法。人們看見髒的、不潔的,就感覺不舒服,想遠離,甚至心生嫌棄;而看到漂亮的、明亮的,直覺是潔淨的,主動趨近。但是仔細回想,生活經驗裡,或多或少,遇到過衣著光鮮、漂亮的姑娘當眾脫下涼鞋摳腳;窗明几淨的廳堂,角落藏汙納垢,還生了蜘蛛網,櫥櫃裡面其實亂七八糟;在超市門口滾落一地剛買的什物,經過路人只是看看,還一腳跨過乾淨的高麗菜,只見指甲黑、嚼檳榔的壯漢蹲下幫助撿回──究竟誰是髒?誰是淨?
我只是從表象、依隨自己的心,判斷垢與淨,那不是真相,就算是,也只是我自己以為的真相。理解到此,那麼乞者,不淨歸不淨,我不應心生嫌惡或恐懼;大男孩的明朗、好手藝,自然是讓人歡喜,但我也不應戀棧。
《心經》說:「無垢、無淨」。了解了垢的實性,方明白無所謂淨或不淨,沒有了垢淨分別的觀念,就能「順於滅相」,在每一個念頭的生與滅、每一事件的起與落之間,隨緣不動,不起心,才能進入不二法門,這就是德頂菩薩對不二法門的看法。
世界上其實沒有百分之百髒的,也沒有真是淨的,垢與淨都是唯心作用。好比污垢骯髒是煩惱,是五濁之地,但我們不都在這濁世中日日奮鬥求解脫嗎?清淨整潔是解脫,是淨土是桃花源,我們都嚮往,只因生活在他方,話說回來,濁世與他方,又都只是自己的心。
好像懂了。
柏油路在陽光直射下變形、冒煙,以及川流不息的車與人,溫度還是三十七度,我的心,卻沒之前那麼炙熱,折返回去,再買了一塊香蕉蛋糕,走到乞者面前,蛋糕與錢一起放在他一雙,竟只有七個指頭的手上,心震動了,趕緊按捺下來,見他像怕弄髒蛋糕似地,急忙放入身旁的藍白袋,然後,抬頭直視我,微微一笑,孩子氣的,清澈大眼,這下,又怔忪了好幾秒,他與賣蛋糕的大男孩,年紀彷若,幾乎想開口問他:「你發生了甚麼事?」
只能回以微笑。
果然,垢與淨,不是乞者與大男孩,而是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