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涼(上)

文/玄菡 桃園市中央大學中文系 |2017.07.07
1019觀看次
字級
灰亮的天空,空氣發涼。雨滴滑進臉頰,在皮膚下融化。圖/Viat

文/玄菡 桃園市中央大學中文系

灰亮的天空,空氣發涼。

雨滴滑進臉頰,在皮膚下融化。

風刮過顴骨,吹落頭髮。我微笑。

最喜歡這樣,十二月的台北。

這座城市一直讓我感到奇怪,人們說著我聽得懂的語言,但走著我看不懂的步調,整座城市就這樣保持詭異的步調不斷前進。

城市裡,人們紛紛撐起傘。

我走在傘與傘之間,滴答聲不絕於耳。傘在城市裡綻開,快速的在街區與街區間移走。我最害怕大紅傘從我面前掠過,它妄想點燃整座台北,其他任何顏色的傘都能自由又不相干地綻放、碰撞、互讓,唯獨大紅傘,威脅要遮蔽大地。它認為自己是一頭慵懶的野獸,撓個癢,這片小小的盆地就會被撕碎。我相信人們都會害怕它,儘管它在其他形形色色的傘裡藏得很好。

下雨時的台北特別親切,街道更廣闊,視野更鮮明,空氣更清晰。

我喜歡讓雨水注射進來,它會伴隨微涼的空氣刺入,從天空,從四處,扎進皮囊,然後,風會把涼意往全身堆滿。我呼出一口熱霧,事實上我恨不得把所有熱能從體內掏出來──人本就該是冰涼的。

路燈的黃光與照亮高樓的燈光相互輝映,使黑夜看起來更黑,就像再也不會天亮似的。雨水積成窪,地上閃爍光線。

只要碰觸高樓冰涼的牆,就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與無力;事實上,這令人亢奮,我雙眼明亮,捧腹大笑,近乎窒息。當明白「我」何其微小,便更有力量站在世界裡。回過身,路上來來去去的車潮更讓人頭暈目眩,這副軀殼到底在哪裡?是地標顯示的位置?是磁磚的一小角?還是一片枯葉旁邊?冷風吹得頭好痛,我不敢待在原處……跑進大樓吧。徒勞無功地,明明才愈想愈明白,瞬間又什麼都想不明白了。有人說,有想不通的事情,是因為心中有雜念。

小島上的高樓們往天空伸直,高高地伸直,卻什麼都搆不著呢。

從任何一棟樓廈俯瞰,雨水在窗上遊走,小小的傘面閃爍。我曾經從一棟已無法辨認傘上究竟有什麼圖案的高樓眺望淡水河,聽說它曾是世界第一高樓,但這個頭銜持續更新主人,而它木然佇立。至於淡水河,它被泡在霧靄中,我還得用眼下的地圖對照出它,它在一片白茫茫裡扭動、掙扎。窗上映出半透明的臉盯著我──是幽靈嗎?在雨中,隔著窗,凝視建築裡的人,用快冷笑出來的表情。這些經驗,讓我對高樓既恐懼又迷戀。

台北,是人們最常走進高樓的地方。

若是沒有下雨的冬天早上,從高樓裡看阡陌交通,遠比走在大街上聽人們的牙齒格格打顫有趣。如果要想它們與火車和捷運之間的關係──對那些高樓和建築物而言,火車一定比捷運更親切。它們在捷運經過時會逃難似地排開,尤其當人們站在捷運裡,漠然面對一切、兀自馳騁時,更為明顯。火車相比之下更動盪、蜷曲,猶如一條和藹可親的蛇,消去我們的形體。

發達的交通也讓人感慨。隨著年齡漸長,待在台北的時間反而愈短,每次只有十餘分鐘,或在火車上呼嘯而過,或在客運站或捷運轉車時呼吸一會兒這裡的空氣。彷彿有先見之明,之前我到士林買了個小盆栽──似乎因為葉子的異色使它不被客人喜愛,我讓它在房間裡兀自枯榮,只負責定時將涼水緩緩倒入。它每片枯萎的葉子,都使我想起它來的地方的空氣。那種氣味並不侷限在大樓裡,而是整個台北冬天特有的味道,混合冰涼與微弱的生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