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危機 編譯/潘楠慕 |2017.06.04 語音朗讀 265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隨著人口和經濟持續成長,中國對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增加,包括食物。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中國借助科技解決食安和糧食不足問題。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消費者注重食安,購買包裝食品除了便利性,也愈來愈注重品質。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隨著人口和經濟持續成長,中國對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增加,包括食物。中國龐大的十四億人口,其飲食習慣正在改變世界各地生產和銷售食物的方式。中國人的飲食近年來受到西化影響改變不少,也使得食品企業持續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因應。 在消費者日益重視食安問題帶動、以及為了取得足夠糧食,中國正進行農業革命。他們在發展中國家購買或租用大量農業用地,並積極尋找海外供應來源,但這仍無法滿足中國的糧食需求。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的新一代人口預期將持續增加,糧食需求同樣也會隨之攀升。 據聯合國報告,全球人口在二○五○年將達九十七億。糧農組織的估計,人口增長加上飲食改變的因素,屆時全球糧食產量必須比二○○九年的水準還要高出百分之七十。在這個世紀結束前,中國可能就面臨極大的糧食危機,如果想提供足夠的食物,就必須確保全球九十億人口的糧食供應無虞。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科技。 中國的農業正在經歷一場產業轉型,這項革命也將重塑全球貿易的面貌。早在四十年前,中國就開始進行農業改革,在生產系統和民間企業的興起下,帶動了工廠、投資、出口和經濟發展。 由於數百萬人成為中產階級,為農場帶來相當巨大的改變;除了稻米和小麥等糧食產量持續增加,民眾對蔬菜和肉類的需求也增加,單價較高的食品,市場也持續擴大。 然而,突飛猛進的發展卻帶來不少負面影響,許多土地被周遭興建工廠廢棄物汙染,包括鉛米、汞米、砷米以及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都顯示中國的食品安全亮起紅燈。 此外,中國人口持續增加,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恐怕無法生產足夠的糧食。據統計,美國消費者平均約有零點五公頃的農地提供食物,而中國平均每人的耕地面積僅零點○八公頃,當中包括受到汙染的區域。 因此,中國有賴科技協助推行農業改革,以解決食安與糧食供應的問題。除了當局透過各項技術嚴加檢測,民間業者也看準這項商機,透過高科技的輔助推廣健康飲食,例如可從產地一路監控每道生產過程的蔬菜。 此外,中國也透過市場控制、提升農場效率、遏制土地流失和提升進口等方式,提高糧食的供給,並希望能達成大米、玉米和小麥等主食自給自足的目標。達成目標的關鍵之一是科技,中國也在水利、種子、機器人及大數據等領域投資數十億美元,維護並建設可永續發展、高產能的農場。 因應食安意識 包裝食品公司多管齊下 中國中產階級對食品要求不斷提升,消費者對高端品牌的需求正在成長,也導致包裝食品的營收停滯不前。 以速食麵業者康師傅為例,中國每年消費約三百四十噸的速食麵,康師傅占了其中的一半,不過民眾現在更重視食品的安全和營養,因此放棄了高鹽、油膩的速食麵。為尋求出路,業者在食品科學、奧運贊助和電影宣傳上挹注了數百萬美元。 康師傅除了積極投入食品科學的研究,提升產品品質,還在電影「功夫熊貓」中試圖建立便宜的速食麵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印象,研發主管陳應讓表示:「我們希望營收能夠持續成長,品質也能不斷提升,在幾年之後達到最頂級的標準,讓速食麵吃起來就像是在麵店吃到的一模一樣。」 市場研調機構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資料指出,中國的包裝食品市場規模今年可望達到三千二百六十億美元。但由於多次傳出雞蛋、牛奶都出現致命假貨的狀況,消費者對食品愈來愈沒有信心,許多中國消費者現在寧可花高價購買國外品牌,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進口食品的品質更好,同時也經過更嚴格的規範和檢查。 中國市場研究集團在上海的董事總經理雷小山表示:「食品公司在提升價值鏈方面一直都高人一等,他們了解食安帶來的恐懼,並盡可能改走高端化路線。」 食品巨擘康師傅過去主攻實用層面的提升,如可摺疊叉子和雙層包裝等研發。現在他們在中國投入更多資金,並在食品科學頂尖的大學開立課程,和伊藤忠等日本公司合作,開發無化學原料的調味品和不含棕櫚油的麵條。 彭博社數據指出,康師傅二○一三年至二○一六年的銷售額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三,而速食麵的銷售額比前一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十。陳應讓表示,日本每人年均消費六十包速食麵,中國為三十包,中國速食麵的市場仍有成長空間,他們也希望透過廣告、品質的提升等方式,找回失去的銷量。 中國「植物工廠」 力抗食物汙染 中國屢次爆發黑心食品事件,令許多消費者聞之色變;為保障食安,中國許多城市已開始出現「植物工廠」,透過新興的農業生產模式力抗食品汙染。 研究人員運用高科技打造農業永續生產系統,採用立體栽培技術,使產量達傳統栽種方式的數十甚至上百倍;此外,這種系統更應用物理性的技術取代殺蟲劑與農藥,使栽種的作物免於化學污染。另外,栽種過程的資源循環利用,不僅節能,更可朝零排放、零汙染的目標邁進。 分析師指出,植物工廠的興起有多項關鍵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環境需求、農業環境需求、市場需求。政經需求來自人口遽增,土地、水源等資源有限,以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意識提升。 農業環境需求則因都市化過程使人口增加,食物的需求增加,但土地資源卻持續減少;為了減少傳統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擔,同時以環保方式提高產量,新興的作物種植方式因而興起;市場發展需求方面,植物工廠的產能遠高於傳統耕作方式,並可種植高經濟作物,獲取更多利潤。 福建三安集團與中國科學研究院合作,打造中國最大的植物工廠。工廠裡沒有陽光或土壤,運用光譜技術、生物化學、機電資訊、工業自動化,以LED燈取代陽光,以營養液提供養分,成功栽種蔬菜。三安集團表示,投入這項領域的目的,就是讓消費者可獲得健康、更營養的蔬菜。 這種概念正快速擴散,如果能持續發展,不僅可降低作物對土地等有限資源的依賴性,同時還能提供食品安全的保障,前景可期。 前一篇文章 塑膠垃圾已進入食物鏈底層 各界展開清潔運動 下一篇文章 寰宇新聞 一周回顧 熱門新聞 01【寬鼎畫語】 看不見的真相2025.11.1002補充纖維、鈣、鎂、鉀 預防多種疾病風險2025.11.1103南天健康日 身心靈課程吸引社區民眾2025.11.1004鳳凰撲台 今明北東雨量恐紫爆 2025.11.1005COP30揭幕 關注氣候人權與森林2025.11.1006巴黎佛光人 重陽敬老長幼同樂2025.11.1007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佛法滿人間 常不輕2025.11.1008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佛法滿人間 悲智雙運2025.11.1009人間佛教聯合總會 推人間佛教國際化2025.11.1010巨型蔬果牆 行銷中台灣2025.11.1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少10%咖啡豆 靠3字訣一樣好喝身處被監視情境 大腦反應更快 遠離超加工食品 讓你減重效果加倍打造防輻射避難屋 專家喊沒必要非洲農民聽AI建議 調整耕作方式 威脅全球糧安 重金屬汙染17%耕地 作者其他文章少10%咖啡豆 靠3字訣一樣好喝身處被監視情境 大腦反應更快 遠離超加工食品 讓你減重效果加倍打造防輻射避難屋 專家喊沒必要非洲農民聽AI建議 調整耕作方式 威脅全球糧安 重金屬汙染17%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