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垃圾已進入食物鏈底層 各界展開清潔運動

編譯/潘楠慕 |2017.05.28
3095觀看次
字級
科學家調查海洋垃圾,發現狀況遠比預期嚴重。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科學家發現,浮游生物箭蟲會吞食塑膠微粒。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Ikea成立投資公司,從能源橫跨到食品,如今更積極投入環保。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為保育海洋生態,聯合國已發起多項潔淨海洋活動。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大臘蛾的幼蟲有望成為塑膠污染的剋星。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編譯/潘楠慕

根據非營利組織「海洋清潔」基金會的調查,海洋遭塑膠廢棄物汙染的情況,遠比先前的預估嚴重;近來更有科學家發現,由這些廢棄物產生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已經出現在食物鏈的最底層的浮游生物體內,顯示汙染情況嚴重。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所指塑膠微粒,係指小於五公厘的塑膠碎片。由於這些微粒能夠通過汙水處理設備的過濾系統,最後被排放至河水與海洋,已對生態構成嚴重汙染。

據BBC報導,浮游生物學家柯比(Richard Kirby)進行研究,拍攝到一段影片顯示,一種名為「箭蟲」(arrow worm)的浮游生物會吞食塑膠微粒。

柯比表示:「箭蟲吞食極為細小的塑膠纖維,結果使這種浮游生物的食道堵塞,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到頭部以下。」他指出,出現這種狀況的浮游生物並非特例,而是普遍出現在他在英國各海域搜集的樣本中。

目前,全球海洋已充斥大量的塑膠微粒;這些微粒有些來自陸地上的塑膠廢棄物,有些則是在海洋塑膠廢棄物分解的過程中產生。據聯合國的推測,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大約存在五十一兆個塑膠微粒。這個數字相當驚人,大約是銀河系星球總數量的五百倍。

塑膠微粒出現在食物鏈底層,對於其他較大型的生物而言是不佳的消息。西北野生動物信託(North West Wildlife Trusts)組織的高海洋保育官員貝斯特(Emily Baxter)指出,箭蟲是烏賊和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如果箭蟲吞食塑膠微粒,造成的影響可能「一路往上」,衝擊食物鏈中較高層的生物。

NOAA報告指出,塑膠微粒一旦透過食物鏈持續向上傳遞,最後將累積在較大型的海洋生物體內,包括人類食用的魚類。這也表示,塑膠微粒可能循這個管道累積在人類體中,導致疾病。

「海洋清潔」基金會進行全球第一次海洋垃圾調查的報告指出,由空中觀察,海洋中尺寸大於零點五公尺的塑膠廢棄物數量,在兩小時內就發現超過一千片,情況遠比原先預期嚴重。

這些漂浮在海洋上的垃圾,小自塑膠微粒,大至水瓶、塑膠叉子、盤子、湯匙等餐具,塑膠袋等,還有更大型、超過一公尺的塑膠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均對生態構成嚴重威脅。

為了改善並防治塑膠廢棄物造成的汙染,各界已發動許多措施;「海洋清潔」基金會便設計可在海面攔截並回收塑膠垃圾的圍欄,比傳統的打撈方式更能有效清除這些廢棄物。

此外,聯合國系統內,主管全球環境事務的環境規劃署(UNEP)已在全球發起「清潔海洋」運動。

世界各國也正設法減少及避免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包括禁止產品添加塑膠微粒,塑膠製品減量等,從源頭加以預防。希望藉由各種努力,保護目前已經相當脆弱的海洋生態,並保障各種生物的存續與健康。

響應環保 Ikea投資塑膠回收廠 降低原物料用量

全球家具業巨人瑞典宜家家具(Ikea)除了持續擴張對供應鏈的管控以穩定原物料來源,也開始投資永續能源和環保事業,避免非法伐木和過多的塑膠廢棄物對環境產生衝擊。

宜家家具為確保木材的供應,二○一五年時斥資買下羅馬尼亞境內一座面積達八點三萬英畝的森林,並在美國和歐洲購置風力發電廠;另外,這家公司也在今年二月投資一家位於荷蘭的塑膠回收廠。

重視環保的風潮,不僅在Ikea公司出現,許多大型企業也日益重視永續環保。例如,蘋果已投資在美國的森林,增加產品包裝中再生紙的使用量;而Google和Amazon則投資再生能源,不僅可免於電價的波動,還兼顧環保訴求。

Ikea在永續資源項目投入約三十億歐元,其中十億歐元用於收購荷蘭Morssinkhof Rymoplast塑膠回收廠百分之十五的股權。塑膠產品生產過程消耗的石油,占全球石油每年用量的百分之六,預估在二○五○年將增至百分之二十。

為因應全球環保意識逐漸高漲,Ikea希望在二○二○年前,自家塑膠產品有百分之四十是以回收塑料製造,且生產出的商品日後也能完全回收再利用。

宜家家具永續部門的負責人庫克(Pia Heidenmark Cook)表示,這項投資旨在幫助Morssinkhof Rymoplast擴充產能。這間位於荷蘭的回收公司每年可回收處理二十萬公噸塑料,庫克說:「這是Ikea首次投資回收業,對我們來說,這是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藉此學習如何取得高品質的塑膠原料。」

Ikea永續發展主管霍華德(Steve Howard)表示:「過渡到循環經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我們會在不耗盡世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滿足人們的需求。」

會吃塑膠袋的蟲蟲 或成解決塑膠汙染關鍵

大蠟蛾(wax moth)的幼蟲是白鮭、鯉魚和鯰魚最愛的食物,常被飼養拿來作為魚餌,不過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的生物科學家貝里托奇妮(Federica Bertocchini)意外發現這種蟲具有分解塑膠的能力,或許是解決塑膠汙染問題的新希望。

野生的大蠟蛾幼蟲會住在蜂巢內並消化蜂蠟,在歐洲當地被養蜂人視為害蟲。不過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貝里托奇妮將蜂窩放到了塑膠袋,而不久後塑膠袋竟然出現了幾個洞。

貝里托奇妮說:「我回到房間後,發現這些蟲跑了出來,袋子上出現了好多洞。」貝里托奇妮隨後展開進一步實驗,發現將一百隻蠟蛾幼蟲放到塑膠袋中,經過四十分鐘就出現小洞;經過十二個小時後,這些蟲共吃掉了九十二毫克的塑膠。

這種分解塑膠的能力,吸引了科學家的關注;據統計,全球每年平均每人使用超過二百個塑膠袋,而這些塑膠袋在掩埋後,可能得經過數百年才能被大自然分解。貝里托奇妮主持的實驗發現,大蠟蛾幼蟲能夠以類似消化蜂蠟的方式,分解塑膠的化學鍵。

科學家們目前正進行後續研究,目標是找出哪種酵素讓這種蟲具備分解塑膠的能力,或是其體內的微生物發揮了作用。參與實驗的科學家也表示,「我們目前還不清楚這些蟲是不是喜歡吃塑膠,或者他們只是想逃脫才咬破袋子。」

如果能清楚其背後的的化學原理,或許就能為塑膠汙染問題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