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大選結果,號稱朝改革及清算前朝弊端勢力的進步派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文在寅,以百分之四十一點一的得票率,大幅贏保守派候選人洪準杓的百分之二十四及打出中間路線的候選人安哲秀的百分之二十一點四。文在寅是歷代南韓大選,與對手票數差距最大的當選者,南韓實現睽違九年的政黨輪替。
文在寅一上任,就宣告自己有「有可能造訪北韓」。他也要求,應該將北韓領袖金正恩視為「對話的對象」。文在寅對北韓釋出善意,希望打破保守派執政時,因過分側重韓美同盟與對北韓強硬政策,讓南北韓對話基礎喪失。南北韓爭端要如何化解,文在寅主張溫和的路線,希望能夠透過柔性對話,說服北韓放棄核武。
選舉前半,時逢薩德問題引發大陸報復,文在寅表態反對薩德,但在選舉末端時,「鞏固韓美關係」也成為他多次強調的部分。對前朝朴槿惠政府強推高空防禦飛彈系統(薩德),不僅未先徵詢國內討論與達成共識,還因此招致反對薩德的中國大陸報復,蒙受經濟損失。文在寅主張將讓薩德交由國會批准,同時促進與中、美間的對話,在構築三方互信後,解決朝鮮半島爭端。
對內,前總統朴槿惠密友崔順實引發的「親信干政」案,涉及連串貪腐與特權行為,重創原本保守派政府的形象,文在寅自去年下半年就不斷號召改革,同時訴諸掃除前朝腐敗勢力,在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光」民心,規模日漸擴大下,文在寅積極參與抗議活動,並表態自己「站在主流民意」上,被不少民眾視作「反朴」的代言人。
文在寅自稱是前總統金大中及盧武鉉「陽光政策」的繼承者,這樣的外交走向,相較前朝,勢必將有重大調整。文在寅的競選幕僚與外交策略計畫者,曾向筆者表示,希望成為中美間的「仲裁角色」,因而擺脫依附於兩國的尷尬地位,讓南韓政府真正找回外交自主性。
這次選舉,可見到選民期待的已不再是「強而有力」的領袖,而是在展現魄力的同時,也能夠透過溝通的方式,尋找問題出路,而非剛愎自用,引發更多事端。
文在寅的當選,代表許多人認為,在親信干政案爆發後,包括自由韓國黨在內的保守派,都還未正視自己失去政權的原因,忽視內政問題與民意的改革訴求,反而持續拿北韓安保議題來恐嚇選民。
初夏的大韓民國,因史上第一次元首被彈劾而舉行的新選舉,顯得活力奔放。干政案爆發後,民心思變,文在寅矢言要打造一個統合民意與化解矛盾的政府,針對國內,因為沒有任何政黨在國會過半,他必須串聯各陣營推動改革、還有面對國外,怎麼在美中與北韓間獲得外交主導權,化解僵局?
文在寅的新鑰匙,能否把桎梏已久的糾葛鎖鏈給打開,現在正是開始。
楊虔豪(首爾/駐韓獨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