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五月七日選出馬克宏,為繼拿破崙以後最年輕的共和國總統。五月九日,南韓選出文在寅為大韓民國大統領。
這兩項選舉,是繼川普出任美國總統之後,影響世界局勢最大的兩個國家領導人選舉。前者涉及歐元與中東問題,後者與朝鮮半島風雲息息相關。
法國是歐洲老牌民主國家之一,其政黨政治,素來以左右共治聞名,但是面對二○一一年爆發於北非茉莉花革命以來,龐大難民潮以及伊斯蘭國(IS)的恐怖攻擊事件,從二○一五年一月《查理周刊》血腥屠殺、二○一五年十一月巴黎襲擊事件、二○一六年尼斯事件為止,巴黎幾乎每年爆發一兩件大規模屠殺事件,社會動盪,最終引發右派民粹主義政黨的崛起。
法國一方面涉入中東事務,一方面不斷面對恐怖攻擊,同時一方面堅持立國精神。新任總統馬克宏誓言留在歐元區,終於穩定歐元區的經濟波動。
南韓自從去年底,爆發大統領朴槿惠閨密的崔順實特權事件之後,舉國陷入動盪不安的狀態當中,朴槿惠入獄,很快地選出文在寅為大統領。文在寅在五月十日就任大韓民國第十九任大統領,他的立場牽動朝鮮半島與東北亞局勢。
法國以其悠久的民主主義政體著稱,面對恐怖攻擊,大多數人選擇維繫普世價值,馬克宏固然即將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短期間,法國將在既有基礎上邁進。
南韓從去年底的崔順實閨密事件開始,雖然動盪不安,但是我們看到上個世紀南韓人對抗威權時期的火爆抗爭,逐漸走向冷靜節制的和平理性的大規模和平示威局面。足以顯示,南韓的民主政治已經相對成熟。
雖然南韓政壇上最為人們所詬病的官商勾結,依然繪聲繪影,但是,三星集團少主李在鎔也在朴槿惠事件中遭羈押,對於貪腐的改革聲浪做出積極的回應。
每一個國家有其翻轉困境的挑戰與面對未來的遠景。難能可貴的是在逆境當中,依然堅持其立國精神與普遍價值。看到了這兩個國家面對困境的抉擇,那麼台灣又當如何呢?
今天,我們的司法改革,普遍不被看好,各言爾志,難以聚焦;我們的年金改革,處處存在著民粹主義的操作痕跡;我們的所謂「前瞻計畫」,留下太多政黨取向的想像空間,為少數牟利者多,為普遍大眾著想著少。
我們的國際困境受到壓縮,而無法解套,我們的兩岸關係難見曙光。台灣何去何從,依然狀態未明?
到底台灣面對外在的變化或者內部的困境,應該如何解決呢?我們期待政府給予答案,只是上述這些政策與改革舉措,都是政府正在做,卻無法令人滿意的地方。
不只如此,少子化所衍生的國力、教育、社會與產業結構的危機,依然無人理會。
人才飽和卻無嶄新對策,演變成人才嚴重外流危機,政府不只無法面對困境,卻來一個砍人、砍錢大作戰,無異是提油救火。沒有國際競爭力,台灣的民粹主義式的平等,也只是操作民意於一時而已。
其實,所謂內外的困境,皆出自於內部決策無方與先後次序失當,追究根源,不論兩岸關係也好,外交困境也好,國內兩黨之間的不睦與失去理性競爭,才是這些年來最大的政治危機,內耗空轉而失去向上意志。
外部的危機,往往出自於內部欠缺強大的整合能力,以應付變局。蔡總統,難道只要制訂幾條法規,修了幾條法,台灣社會就能長治久安嗎?一例一休過了又如何呢?
到底台灣的政黨政治要如何走向理性的競爭,才是台灣向上提升或者向下沉淪的成敗關鍵。這點誰人不知呢?但是如何達到呢?執政者不能迴避這個嚴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