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若搭捷運文湖線,在大直劍南站的一號出口,會見到往「劍潭古寺」的指標。初始會以為指標打錯了,這裡並不是劍潭,應是「劍南古寺」才對吧?圖/丹青
文與圖/丹青
民眾若搭捷運文湖線,在大直劍南站的一號出口,會見到往「劍潭古寺」的指標。初始會以為指標打錯了,這裡並不是劍潭,應是「劍南古寺」才對吧?
但沒有錯,是「劍潭古寺」!它歷史悠久,原先在劍潭,日據時期,才遷到大直劍南山腳下的。
「劍潭古寺」相傳是明朝崇禎七年(西元一六三四)時,廈門僧侶華榮法師從南海普陀山恭迎一尊石雕送子觀音渡海來台,在基隆上岸後,途經芝蘭堡(今劍潭附近),忽遇紅蛇擋路;因紅蛇乃吉祥之兆,他在夜夢裡又受佛祖啟示,說次日有八艘滿載貨物的帆船會從基隆上岸,要他去募資建一寺。帆船上商人得知後乃慷慨解囊,協助設立一「觀音寺」。
此寺香火鼎盛,在明鄭時期,因傳說鄭成功部屬的佩劍,掉落寺前潭中(雖名為「潭」,其實是基隆河所圍繞的區段),夜裡會發光,潭裡亦曾有女鬼的傳說;但此寺也就因此改名為「劍潭寺」。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信徒斥資重建,並改名為「劍潭古寺」。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前、後殿雖歷經修葺,仍逐漸破舊坍塌,乃由當時第六代住持耀立法師募資增建,當時仕紳辜顯榮捐建中堂。
日據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日本為擴展其帝國主義思想,在今日忠烈祠以擴建台灣神社為由,迫遷劍潭古寺到今大直北安路劍南山邊;但因腹地有限,原本前、中、後殿,僅剩後殿。
民國四十四年,寺院因年久失修,辜振甫先生等又倡議修復,經信徒捐資,在旁增建花園等。民國九十三年,此寺正式成立為「財團法人」,並經多次整修,現外觀仍保持新穎、良好。但也因屢次修葺、改建、重建,已失原貌,台北市政府並未指定劍潭古寺為市定古蹟,僅於民國九十三年(二○○四)時,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
雖然如此,其長遠的歷史淵源仍不可忽視。今劍潭古寺供奉神明已包括佛祖、送子觀音、國姓爺、註生娘娘等,而其旁邊的花園,則擺放寺院歷代遷徙的古物、廟柱、石雕等,以及一座碑林,有許多清朝皇帝的題字,這才能顯示其悠久歷史的一面;算一算,也有三百八十多年的滄桑歲月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