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顯影】奚淞 無盡的忍耐與等候

文/黃長春 |2017.05.02
3140觀看次
字級
1984年,奚淞刻版畫。李賢文╱攝
奚淞.〈盲人琴師與吹笛手〉。圖/雄獅美術提供
奚淞.〈奮勇過街的巴黎殘左臂盲人〉。圖/雄獅美術提供
奚淞.〈一位學畫成痴的巴黎美院生〉。圖/雄獅美術提供

文/黃長春 圖/雄獅美術提供

「四十多年前,我到巴黎留學時,就只畫了一件作品〈盲人琴師與吹笛手〉!」奚淞老師會這麼說,不是他真的只畫一件作品,而是這是當時最令他滿意的繪畫作品。翻開他在巴黎的速寫本,有〈一位學畫成痴的巴黎美術學院的學生〉、〈車上婦人〉、〈街頭藝人〉、〈過街老婦〉、〈候車者〉、〈奮勇過街的巴黎殘左臂盲人〉、〈咖啡座中寂寞的老人〉……

奚老師喜愛畫人像畫,因為這對他而言,是探索生命意義的可貴旅程。

「看見」真實的庶民生活

人像畫的意義在哪?回溯西方藝術史,古時人像多以皇室貴族、歷史英雄與宗教聖徒為主,這是為了加強一般平民對於皇室貴族的效忠,以及對基督教會的崇敬。(註❶)即使十七世紀以降,教權、王權日衰,林布蘭、米勒與梵谷所繪的,也不再只是富商與上層人士。他們深刻的宗教情懷及慈悲為本的性格,在平常老百姓及勞苦農工的身影,看出了更具神聖的尊榮與光輝。

林布蘭、米勒與梵谷,皆來自基督信仰虔誠的家庭。熟讀《聖經》的他們,很清楚人是按照神的肖像所造,因此人性的本質是具有神聖的光輝。耶穌也曾說過,他就是弱小兄弟,在街頭的飢貧者、流浪者、乞討者與殘疾者的身上,都可見到他受難的身影;所以,即使是社會邊緣人,也具有神聖的莊嚴面容。

奚老師不是基督徒,但他呈現光和愛的繪畫理念,與林布蘭、米勒等人是一致的。他在年輕時,便以富有哲思的繪畫,探索生命實相的真美善。他在巴黎花都所注視的,不會只是美麗的自然風景、豐厚的人文歷史,以及新穎的時尚潮流,最重要的是,他「看見」了真實的庶民生活。

人像畫的成功,就在於呈現靈魂的聖潔光輝。奚老師筆下的〈奮勇過街的巴黎殘左臂盲人〉,其大步邁進的英姿,比起一般視力正常的人,更散發出無比的自信與光采。〈一位學畫成痴的巴黎美術學院的學生〉,在課堂上將手指紮成人偶,喃喃自語地沉浸於自己的藝術幻想世界。畫中,這位學生病了,他受苦的神情,令人感同身受。他的永恆尊嚴就停留在觀畫者的慈悲心中。

「看見」生命的莊嚴

一次在巴黎的地下道中,奚老師被美妙的音樂所吸引,循著悠揚的音樂,他佇足在一位拉手風琴的盲人樂師與一位雙腿殘疾的吹笛手面前。兩人的合奏,像是來自天上的聖樂,讓在場觀眾的靈魂,衝破了身體的牢籠,神魂超拔地飛翔與舞動,進入到不再有痛苦與死亡的新天地。

奚老師說,在他們身上「看見」生命的莊嚴,因為他們安忍的在巴黎街頭求生存。

是的!在這幅畫中,兩樂師給筆者的感受不僅止於安忍,更是慧忍,他們的耐心苦候,誠如《聖經》所言:「因為我們得救,還是在於希望。所希望的若已看見,就不是希望了;那有人還希望所見的事物呢?但我們若希望那未看見的,必須堅忍等待。」(《羅馬書》八章,二四~二五節,思高本)

「叭噹」一聲,當有人被時而沉重悲傷,又時而輕快愉悅的音樂所觸動,而投下錢幣時,戴著墨鏡的盲人琴師,會稍稍仰起頭來。奚老師認為這是盲人習於無盡忍耐的神情。隨著畫中盲人琴師遙望遠方的眼神,筆者感到他所見到的,不再是黑暗的世界,而是未來無限的光明與希望。此時的吹笛手,早已將拐杖置放一旁,專注地吹出蓬勃的生命氣息,快樂的擺動義肢。他自由了!不再受限於殘疾而短暫的肉軀。

面對這張四十多年前兩樂師的速寫作品,現年七十一歲的奚老師,引用愛因斯坦〈科學與宗教〉中的一句話:「缺乏宗教的科學是跛瘸的;缺乏科學的宗教是盲翳的。」(註❷)意指人我之間,要像〈瞎子背跛子〉的寓言故事,互為肢體,彼此補足,在科學的理性與信仰的啟示之中,共同追求創造生命的真理與福祉。

一九七○年代中期,奚老師從巴黎回到台灣後,仍以敬意而非僅是同情的眼神,關注著在台北街頭努力求生存的人們,如萬華的盲眼按摩婦、賣金紙的侏儒夫婦、龍山寺裡誦經的婦人,以及麵攤的洗碗工等等;這些小人物,在他的木刻版畫中,皆成了服務他人、貢獻一己之力,贏得生命榮耀的男女主角 。

當年由於母病,奚老師與佛法結緣,並以白描觀音、佛陀,及抄寫《心經》為禪修日課與創作主題。一次,他受盡病痛折磨的母親,看著他所繪的白描觀音,平靜地對他說:「我在觀音的面容中,看見你。」奚老師說,其實他的白描觀音,是以他慈母的面容所繪的。他強調佛教有一句話:「顯相即心,心即空性。空而任運,任運自解。」意即人心若能謙卑地放下我執與我慢等煩惱與塵垢後,便如明鏡般地將清淨美好的自性——佛性及神性,顯現出來。

的確!這句話,傾訴了他的創作精神。藉由他的畫作,我們得以進行一趟返璞歸真的朝聖之旅,從中領悟到生命不再受縛的解脫,並以自在的悲智微笑,在日常生活中,活出自己的莊嚴面容,也看見他人的神聖肖像!

【參考書目】

奚淞著,《姆媽,看這片繁花!》,爾雅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九月。

【註釋】

❶張心龍著,《從題材欣賞繪畫》,雄獅美術出版,一九九三年十月,頁十二。

❷原文是「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 」,參閱Albert Einstein: Religion and Science - Sacred Texts網站(http://www.sacred-texts.com/aor/einstein/einsci.htm)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