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紀州庵 打造文學重鎮 郭士榛 |2017.04.22 語音朗讀 283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多年前若有人提議去「紀州庵」,大家一定緊皺雙眉不開心,因為那是個偏僻之地,開車過去總會在小巷子打轉許久才找得到,搭捷運則要走上一段路,若遇酷暑寒冬則苦不堪言,最後往往選擇花百元搭計程車前往。圖/記者楊祖宏 多年前若有人提議去「紀州庵」,大家一定緊皺雙眉不開心,因為那是個偏僻之地,開車過去總會在小巷子打轉許久才找得到,搭捷運則要走上一段路,若遇酷暑寒冬則苦不堪言,最後往往選擇花百元搭計程車前往。圖/記者楊祖宏 紀州庵就像個世外桃源,民眾進到此地,從聽演講受感動,進而看書、買書。圖/記者楊祖宏 文/記者郭士榛 多年前若有人提議去「紀州庵」,大家一定緊皺雙眉不開心,因為那是個偏僻之地,開車過去總會在小巷子打轉許久才找得到,搭捷運則要走上一段路,若遇酷暑寒冬則苦不堪言,最後往往選擇花百元搭計程車前往。但隨著時間流逝,「紀州庵」像是被人擦亮了招牌,不只環境綠意盎然,豐厚的文學元素帶起了「紀州庵」的活力,成為台北文學重地,並且結合觀光,被視為台北市重要的文化觀光景點之一。 二○一一年,台北市文化局因城南豐厚的文學歷史,規畫「紀州庵」為台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先在古蹟旁建立新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舉辨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正式開館;市定古蹟紀州庵離屋則於二○一四年修復完畢,五月開放對外營運。 《文訊》雜誌社長兼總編輯、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也是紀州庵文學森林館長的封德屏表示,「紀州庵」地段偏遠,餐廳招商不易,客人都在南昌街一帶活動,不願走進來,「我每天絞盡腦汁想怎麼辦?有一天突然想到,這或許是老天爺給的試煉,危機就是轉機,我決定將紀州庵做為出版媒介,利用既有的空間舉辦簽名會、新書發表會等,也幫助傳統紙本出版向前走。」 文學人與文學事 剛開始紀州庵舉辦的活動大多為靜態活動,結合文學、音樂、戲劇、書法、攝影,甚至發展文學相關的文創商品,才使得近百年歷史的紀州庵活絡起來。 「要在社區經營紀州庵,有相當難度,我是因為主持《文訊》月刊三十年,和作家、出版建立了良好關係,才有勇氣接下紀州庵,一心想在此實現文學理想。」 封德屏說,紀州庵就像個世外桃源,民眾進到此地,心情自然沉澱,珍貴的是一般民眾由陌生成常客,他們開始聽演講受感動,進而吸引他們看書、買書。封德屏表示,《文訊》月刊有豐富的典藏史料,包括每位資深作家的第一本書到最後一本都收藏展覽,豐富的資料和紀州庵相輝映,原本平面的紙本書在紀州庵裡成為立體動態。 談起紀州庵,封德屏如數家珍,她指出,紀州庵位於城南據點上,由蜿蜒的同安街輻射出去,水源路、金門街、廈門街的台北城之南,在五○、六○年代,聚攏不少文學人、文學社團、期刊,藍星詩社、《文學雜誌》、中國文藝協會,許多的文學人與文學事在此間逗留與蔓生。 一九七○年代起,純文學、爾雅、洪範、遠流等出版社不約而同以城南為據點,帶起另一波文學脈流。一九五○年代,戰後的紀州庵轉為公務人員眷舍,小說家王文興曾居於此,並以此場景寫出作品《家變》。封德屏說,余光中早年剛到台灣時,也曾居住在城南。 回想早年荒煙蔓草的紀州庵,歷經五年經營,封德屏表示,是累積了很多人和單位的努力,像是紀州庵遺址在台大城鄉所與在地居民籌組的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努力下,從保護老樹到二○○四年被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凝聚了社區意識,成為民間力量推動市政發展的成功典範。 帶來藝文新體驗 一個人要坐鎮《文訊》月刊的編務、發行,又要督導紀州庵文學森林館的業務,封德屏相當辛苦,因而在文學森林館步上軌道後,決定找來出版界老將陳蕙慧,擔任紀州庵文學森林館總幹事,繼續督導此處業務。 陳蕙慧表示,「紀州庵文學森林」目前涵蓋一棟透天獨立三層主建築,與修復完成的古蹟相互輝映。一百五十坪藝文空間,提供藝文性質的講座、課程、展演等用途。五年舉辦超過一千五百場活動,受到當地民眾支持,甚至在扶輪社贊助下,和里長一起管理公園,民眾利用公園休憩,可飲水、上廁所,後來紀州庵館內開了風格茶館,陳蕙慧希望,民眾能把茶館當成自家客廳、餐廳,找到身心安頓之所。 在這座結合文學意象與茶香輕食的人文茶館中,適合作為聚會用餐、舉辦小型讀書會、座談會、發表會場地,也不定期舉辦「作家私房菜」、「作家廚房」等活動,目前已有作家張拓蕪、古月、方梓、蔡珠兒、羅思容、吳德亮等人的私房菜,陳蕙慧表示,會持續發掘好廚藝的作家私房菜。 陳蕙慧說,一樓的文創書店,也是館內一大特色,小鋪子容納了文學書籍與文創商品,是可以彼此共享創意的複合式文創書店。文學書籍配合展覽以主題式呈現,兼售獨立出版之各類書籍與相關作品,或是二手書籍。文創商品則以各式文學與親子相關文創設計為主。 「紀州庵文學森林」不僅是開放給國人的文學天地,也是文化觀光點,封德屏表示,到此地的觀光客以日本人最多,大陸人也不少,日本人多來緬懷當年日人在此創建的老料里亭,今年五月二十日是「紀州庵」百年,特邀平松家族後代來台一起慶生。陳蕙慧則表示,希望紀州庵將帶給大眾不同的藝文新體驗,看見「 文學」不可限量的蓬勃生機。 百年故事 古蹟創建與沒落 二○一七年五月二十日,紀州庵滿百歲。一九一七年由平松家族創建,當時是知名日式料理店,也是平松家族成員平松德松在台灣的第一份事業。 所謂紀州,約莫是日本和歌山縣一帶,是關西地區南端的一個地方,平松家族取「紀州」為店名,「庵」意指茅草頂的房子,文人雅士取庵為名,以附風雅。 「紀州庵」本店位在今西門町南側、貴陽街與長沙街之間。料理屋包括三層樓的「本館」、長型的宴會空間「離屋」,以及招待重要貴賓的「別館」。一九二七至二八年間,平松德松改建了本館。 紀州庵料理屋支店有著臨水岸的建築特色,此外,平松家擁有「屋形船」,每船約乘三十人,來客可於船上飲宴,服務生與藝妓也會隨船服務。 平松家族自德松起在台灣五十年,共計三代人,根據家族後人對平松德松的描述,他喜愛欣賞日本藝妓的舞蹈表演,也熱愛拍照,這也為紀州庵演變留下不少珍貴老照片。 現在「紀州庵」有著美麗的公園花木,是平松家透過庭院空間的安排,於離屋西側(今鄰同安街一側)營造了一個水池,周圍遍植松樹、山茶花、榕樹、杜鵑,透過花木、石與水等空間元素,創造精緻的內院,而離屋東側則以開闊的草坪空間,延伸整個視野。 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八年兩次大火,「紀州庵」本館及別館燒毀殆盡,使原本的日式建築只留下屋頂漏水、樑柱毀壞的「離屋」,即現存古蹟。 國民政府接收後,紀州庵改隸屬為古亭區,位於台北城南區塊,日據時代被規畫為住宅區,鄰近有政治中心與重要學府的地緣關係,成為官舍與宿舍集中的區域。 二○一三年一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開始紀州庵古蹟的修復工程,歷時一年餘,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紀州庵正式開幕。 作家駐館 向陽展木刻版畫 紀州庵文學森林每半年遴選優秀作家駐館,結合展覽、藝術、文學、表演,促進作家、讀者、民眾間的交流與互動。二○一七年上半年的駐館作家是詩人向陽,他也是第一位以多元跨界形式,展現文學藝術成就的駐館作家,不只寫詩,還以歌曲、繪畫感動讀者。 未滿三十歲就榮獲「國家文藝獎」的向陽,二○一六年被推選為「台灣文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他的詩最大特色就是沒有華麗、艱澀的文字,只有樸實的情感和人文關懷。 除了詩,鮮為人知的是他的木刻版畫作品。一九九○至一九九九年期間,向陽在人生的重大轉捩時期,嘗試以木刻版畫描繪中年心境。十二張黑白木刻版畫的題材聚焦於老台灣及平埔族印象,標誌了向陽人生轉折中的刻骨銘心,交融黯夜與天光對話的墨痕,內容多為台灣傳統的文化意象,如〈平埔母子〉、〈老家〉等。 在紀州庵,除了向陽的十二幅木刻版畫展外,新館一樓藝術家陳有德捕捉向陽詩中的意象,以展中兩座大鐘,作為凝聚聲音的耳罩,讓民眾朗讀〈秋風讀未出阮的相思〉、〈搖子歌〉這兩首詩。 此次活動還特別以十二幅版畫製成實用的文創作品,像是紀念明信片和陶瓷杯墊,以及選用〈平埔母子〉作品製成限量手工棉胚布包。展期至五月二十八日。 前一篇文章 微文創大翻轉 貫徹文藝精神的台東文旅 下一篇文章 古蹟紀州庵 打造文學重鎮圖/記者李祖宏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4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5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6【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7【人間行者心】翁啟泰老菩薩 奉行一師一道2025.05.0408【特搜啟示】2025.05.0409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10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余江 百年匠人到智能眼鏡【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 作者其他文章楊景翔 考上大學終於翻轉命運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王心心再創南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