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 欲

文/星雲大師 |2017.04.18
1511觀看次
字級
人間最自在的生活,就是無欲的生活;人間最快樂的生活,就是無欲的生活。古德云:「欲不除,如蛾撲燈」,人們常因欲望不能滿足,而生憂愁;為了貪婪無厭足,而生畏懼,如果能了悟無貪無欲之樂,哪裡會有什麼畏懼和憂愁呢?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人間最自在的生活,就是無欲的生活;人間最快樂的生活,就是無欲的生活。古德云:「欲不除,如蛾撲燈」,人們常因欲望不能滿足,而生憂愁;為了貪婪無厭足,而生畏懼,如果能了悟無貪無欲之樂,哪裡會有什麼畏懼和憂愁呢?《阿含經》云:「捨欲樂無欲,如石出真金」;人的生活,不一定要依靠物質才有快樂,在無欲、清淨中更能體會富裕、滿足的快樂。「無欲」,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怎麼樣才能無欲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人的心胸,無欲則寬:人的心中有了私欲,其心量就會很小;一個看淡俗欲者,勢必是一位不貪者,且為寬宏大量之人。《論語》說:「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一個能看淡眼前利益者,必然是一個心胸開擴、眼光高遠,能成就大事業者。

第二、人的心術,無欲則樂:人的心術,常常是權謀計量,種種的伶俐技巧,讓自己心神不寧、患得患失。孟子說:「枉尺直尋」,就是警誡後人不要太計較;孔子也說:「惠則足以使人」。如果你的心機太多,不但增加自己的煩腦,而且凡事用盡心術者,怎麼會有真心的朋友呢?假如你有容人的器度、讓人的胸襟,一切的用心,無私無欲,人生自然無比快樂。

第三、人的心事,無欲則平:有的人,心中有太多的掛礙,以及放不下許多的事物,因此常常悶悶不樂,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墨子》說:「非無安居,我無安心也!」這一切都是來自於欲望太多,假如我們可以讓自己欲望減少,則無有愛憎之心;無有愛憎之心,則無貪嫉之情。因此無欲的人,可以減少心中的掛礙,而讓自己有平等心面對世物,在面對失敗挫折時,更能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看淡一切。所以無欲的念頭,心事單純,自有一番風光霽月的境界。

第四、人的心氣,無欲則剛:我們的心,動不動計較得失,動不動比較有無,這「心」不平,自然氣難和。假如我們能氣定神閒,無欲無執的話,則心自平,自能顯現剛正之氣。康熙時著名的清官陸隴其說:「心無私欲,自然會剛;心無邪曲,自然會正。」人的欲望越多,苦惱越多;欲望越多,人越會殘缺;欲望越多,人就愈沒有原則。所以一個沒有私欲的人,才不會被外境左右其正氣,無欲之人才能剛毅正直。

無欲、無私、無利害得失的「平等觀」,就是佛道;所以學佛要先從淡泊物欲,從淨化欲念做起。能將染汙的欲念淨化成善法欲,進而無我、無私、無欲,這就是人道的完成,也是佛道的根基。「無欲」有四點:

第一、人的心胸,無欲則寬。

第二、人的心術,無欲則樂。

第三、人的心事,無欲則平。

第四、人的心氣,無欲則剛。

──摘自《星雲法語》第十冊 p.355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