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們離開人間,到他方過生活,也不是要我們死了以後才有出世的生活;所謂出世的生活,是一樣在世間生活,而以佛教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淨化世人的心靈,使世界繁榮,到處充滿佛法的真理與和平。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一、先從入世的生活說起
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起心動念,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包含什麼內容?以下歸納四點簡單說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質為主的生活
一般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為物質,生活中的行住坐臥、開門七件事都是物質生活上的需要。為了一餐美食,甘願成天辛苦;為了一點利益,甘願屈膝爭取;為了一點虛榮,甘願無休止的做牛做馬。
在物質生活中,有的人重口腹之需,不計較穿與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對於吃與住不太重視;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與吃可以馬虎。不管如何,人為了延續維持生命總脫離不了物質的需要,因而被物質所囚,不能獲得真正快樂的生活。
我們把身心寄託在五欲塵勞裡,物質雖然能夠滿足我們一時的願望,但那是有限的,每個人不知要經過幾番折磨勞苦,才能獲得一點享樂。五欲六塵像陷阱,身陷其中就不易超脫。所以,我們要從物質裡面獲得真正的美滿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仍無法滿足,進而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時候,父母的呵護之情不夠,進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滿足,進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滿,進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轉而將感情寄託在寵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佛教稱「眾生」為「有情」,有情眾生的感情過分氾濫衝動,很容易成為犯罪造惡的原因。社會上許多自殺、仇殺、毀容的事,不是由於金錢,就是由於感情;不是因為「愛」,就是因為「恨」。金錢與愛情、愛與恨,往往連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錢、厭惡感情,不過,金錢和感情有時會帶來困擾與麻煩。我們必須以智慧運用金錢,以智慧化導感情,把金錢轉成為淨財,把感情昇華為慈悲,淨財和慈悲才是維繫人生幸福快樂的條件。
有人說,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有人說愛是幸福的,但是愛也是自私的;有人說愛是純潔的,但是愛也是染汙的;有人說被愛是幸福,但是失去愛的時候又怎麼辦?又有人說人生如果沒有愛,就猶如土地失去了水,便成為沙漠;如果感情不善處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會氾濫成災。總之,愛是自私而束縛的,就算恩愛夫妻也有成為怨偶的,親如父子也有脫離關係的,即使是美好的姻緣,親愛的感情,也有生離死別。所以,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得不到最究竟的快樂。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為主的生活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人不能離群獨居,我們除了認識有緣的朋友,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士農工商的群眾都與我們有關係,我們在世間生活,要靠人群給我們維護,如果離開大眾人群,我們就沒有辦法生存。
我們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廠裡織布;吃飯,需要農夫在田裡耕種;出門,需要有人為我們開車。我們所走的路,哪一條不是別人修築的?我們所住的房子,哪一塊磚瓦不是別人為我們蓋的?我們到風景區遊山玩水,哪一處風景區不是別人開墾給我們欣賞的?因此,從人群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幸福快樂。但是,人與人相處,如果以利益相結合,希望從別人那兒得到利益,難免會引起許多衝突與磨擦,彼此紛爭計較,互相勾心鬥角。所以,在現實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樂。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為主的生活
人們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快樂,以維持生命。如《大智度論》所說:在家人入世的生活與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靠根身向外追求快樂,如眼睛看色塵的花花世界,耳朵聽和悅的音聲,鼻子嗅芬芳的香氣,舌頭品嘗山珍美味,身體貪戀外境的舒適,心裡攀緣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樂的方法,叫做以根身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斷的向外攀緣。如果遭受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磨難,稍不稱心如意時,就不快樂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追求快樂。修行的人,不像一般人迷戀根身以外的東西,他們眼不妄看、嘴不貪吃、耳不多聽,身體也不貪戀觸受,靜坐在那兒,開採內心的寶藏、智慧的能源,那才是真正享受無限的法樂。
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遠讓我們滿意;人群是利益衝突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根身是無常的,歲月會帶來散滅。我們在入世的生活裡,不能得到究竟的安樂,唯有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樂。
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們離開人間,到他方過生活,也不是要我們死了以後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為自己了生脫死,不管世間的苦痛與困難。所謂出世的生活,是一樣在世間生活,而以佛教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從事救度眾生的事業,淨化世人的心靈,使世界繁榮,國家富強,到處充滿佛法的真理與和平。
二、次說佛教出世的生活
什麼是佛教的出世生活?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一)從四阿含經
談聖者簡單樸素的修道生活
原始佛教的出家眾如何過出世間的生活?他們不以世間的物質、感情、人群、根身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們放下感情,隔絕人群,過著物質貧乏、感情淡泊、孤單沉寂的簡樸生活。他們追求人格的昇華,斬斷貪圖利樂的觀念,淨化心靈的世界,以此擴展他們生命的永恆生活。
他們每一個人只擁有三件衣服、一個鉢,即所謂「三衣一鉢」,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樹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邊、園林中修行以外,墳墓旁邊也可以安身,他們不求現實快樂,不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譁熱鬧的地方,一心欣求速證解脫涅槃。
當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裡面,建築有莊嚴雄偉的祇樹給孤獨園,也有眾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講堂殿宇,到處鳥語花香,但這些都是用於大眾的修行,若是個人,則總是到山林水邊,不像現在有些人,不歡喜和人群共居共學,但又喜愛一個人居住在華麗的精舍中,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