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川普上任後,引發各國的關注,不論是針對美國未來的發展或是區域安全議題,新任美國政府的一言一行受到極大關注,許多國家皆擔心被美國拋棄,因此在川普上任後立即頻繁拜會,為的就是希望獲得美方新政府的重視,維持一定程度的聯盟關係。
美軍在全世界皆有軍力部署,而美國海軍航母艦隊更是重中之重,除了要擔任先制打擊的角色外,配合空軍長程戰略轟炸機與先進戰機,最後派遣地面部隊進攻,這套劇本向來是美軍開戰程序。
因世界局勢丕變,歐洲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機率相當低,美軍便將焦點與投射力量聚焦在亞太與中東區域,其中亞太區域的軍事防衛對美來說,其責任相當重大,原因在於太平洋海域範圍遼闊,其該區域又有些潛在爆發衝突的熱點,美軍為維持其強大地位,部署大量常規武裝就成必要之舉。
歐巴馬政府任內,美軍雖高調喊出「重返亞洲」的口號,某種程度上是要加強盟邦信心與威嚇中國大陸,並配合多次、大規模、多軍種的聯合軍演,美軍與日、韓、紐、澳、星、菲等國協同合作,在太平洋、日本、黃海附近舉行演習,警告潛在假想敵勿輕舉妄動。
然而在歐巴馬任內後期,美軍面臨到國防預算減支命運,其部隊的輪替與新裝備的服役測試,遭逢延遲命運。雖美國政府一再強調會將焦點持續放在亞太區域,但以美國日趨下滑的國力,加上一些裝備因零件短缺造成戰機停飛的事實,現在的川普政府能否繼續執行「再平衡戰略」,成為亞太各國關注焦點。
川普多次高調喊出要「擴張美軍勢力」,特別是要增加美國海軍艦隻規模,從既有的二百七十艘擴增為三百五十五艘,其目的是要強化日益弱化的美軍,並提高美海軍前進部署的能力,然而在事實眼前,美軍有無能力負荷如此大規模的艦隊,還有待時間檢驗。
川普政府在經濟道路上選擇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美軍對於大陸在南海海域造島一事相對冷淡,這些舉措代表美方勢力在亞太區域收縮與冷漠,在軍事上雖仍有大量的部隊常駐亞太,仍舊沒有爆發嚴重的意外。
畢竟亞太各國,在經濟上皆與大陸有很深的依賴與鏈結,即便過去的歐巴馬政府大力推動再平衡政策,透過大量的軍事演習與部隊換防來證明自己的決心,美中近年在南海與東海上的短兵相接,也未造成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美國盟邦也在自我克制,雙方的軍事行為或許只純粹圖利軍火商與討既得利益政客歡心。而美中爆發軍事衝突也可能只是猜測,從實際面來看,兩強仍舊保持合作大於競爭的格局,並沒有導向「強權悲劇論」的道路。
宋磊(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