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媽媽:
袁老師您好。小群今年三年級,從小動作就比同年齡的小朋友來得慢,肌肉力量也比較弱,上課又時常分心,每天的回家功課更是都拖到晚上十一點多才寫完,影響睡眠。我和他爸爸嘗試用各式策略來幫他,帶他上跆拳道、游泳課,希望他能漸漸進步,跟上同學們的步調 。
但今天小群的導師告訴我,小群趁我不注意,拿了客廳桌上的錢去福利社買玩具,還在課堂上偷玩,這才是真正讓我困擾的問題。我平常就是個嚴格的媽媽,知道這事後氣得要小群罰站,並嚴厲地告訴他這是小偷的行為,很擔心他長大後該怎麼辦?我真的好傷心。
袁老師解題密技:
小群媽媽辛苦了。您對小群用心良苦,現在他不但偷偷拿錢買玩具,還不遵守課堂的規定,我想您一定感到相當失望。
一般來說,家長們多半以孩子們的外在表現來給予評價,進而鼓勵或是糾正。不過,我還會進一步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意圖,綜合判斷孩子的主要問題出在哪裡,再從關鍵點予以引導,鼓勵他們自己想想,如果可以坐時光機重來一次,怎麼做會更好?
以小群的例子而言,平時他在學校動作就比較慢,課後又要忙著上安親班及運動療育課程,再加上功課不是他所擅長的,拖拖拉拉就會摸到三更半夜。但他畢竟是個孩子,生活中還需要「正事」之外的「玩耍」時間,因此,在看到新玩具的當下,小群的大腦應該是這樣運作的:
「哇!福利社有賣從沒見過的新奇玩具耶!好想買一個來玩!可是,錢呢?媽媽一定不會答應的,而且老師也規定不能去福利社買玩具!」聰明的小群腦袋一轉,想到客廳桌上沒有收起來的銅板……於是趁媽媽不注意時拿走,再去福利社買玩具,真是個錦囊妙計!誰知,人算不如天算,這事被討厭的同學小美逮到了,還一狀告到老師那裡去!緊接著,媽媽就氣呼呼地跑來學校了。
這時,如果大人們只看外在的行為來做懲處,常常得到的結果會是:
小群心想,下次我得更謹慎一些,尤其要小心不要被小美看到,她最會告狀了!不然,我可以躲在廁所玩,或者買了玩具之後藏在家裡,這樣就神不知鬼不覺了。
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同樣的行為還是會反覆發生,甚至更進化,結果是親子互相鬥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孩子的聰明才智都用在動歪腦筋上了。所以,處理的重點應放在孩子的動機上,而不是我們看到的問題行為,應該適當地滿足孩子對新玩具的渴望,而不是把焦點放在「偷錢」和「違規」上。
其實,師長們可以不必動怒地這樣與孩子聊聊看:
「小群,你真的好喜歡這個玩具對嗎?我覺得你的眼光很不錯,這玩具真的很有創意。」
「沒有告訴媽媽,就自己拿錢去福利社買玩具是不恰當的行為。如果可以重新來一次,你會怎麼做呢?」
當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時,再順著他們的答案,和孩子討論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法:
「如果你想要買新奇的玩具,可以告訴媽媽(或老師),然後靠自己的好表現,用集點的方式來得到喜歡的東西,這其實就和大人們努力賺錢是一樣的道理喔。」
同時,我們也要想想自己有什麼可調整之處。例如:平時是否太嚴格,以致孩子不敢開口;或是當孩子動作太慢作業寫不完時,可協助他們分段完成,並給予休息與玩耍的時間,效率也許會更高。
聰明的師長們,就把小群的故事當作一個練習題,想想該怎麼做會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