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一位九十一歲的老奶奶的勵志故事。
老奶奶說,她本來走路搖搖晃晃的,老是跌倒,經朋友引薦到專業運動中心訓練肌力,經過八個月的訓練,不但平衡感變好了,甚至可以甩開拐杖正常走路。
也曾看過報導,台灣和同樣是高齡化社會的芬蘭,有著截然不同的老人福利制度。我們花了大筆經費在健康的後端,也就是治病的部分;芬蘭則是推動運動保健,譬如聘請運動教練、物理治療師和領時薪的體育科系學生,幫助老人做適當的運動,讓他們因此更健康,花在醫療上的錢自然就少了。
還好,如今政府已經開始建立社區活動中心、運動場所等,讓民眾有地方施展筋骨、參與休閒活動,國人長壽之餘,也能加強身心健康。尤其慶幸的是,台灣民間愈來愈多的人也已經有此警覺。
清晨走訪大大小小公園,不難發現練太極拳、氣功、跳舞、健走的……大有人在。走訪山區,常常碰到七老八十的人出現在不好走的山上,其中天天爬山的也不在少數,他們裝配齊全、精神抖擻,談笑風生地說:「除了運動、看得開,還要吃得健康。」
這些健康的老人們,早已經肯定「老人不等於病人」、「臨終前兩周才躺在床上」、「讓老人家自己打理自己,有必要時才從旁協助」這類思維,對於像我們這樣老年人口逐漸增加的國度,無疑將可減輕很多負擔。
而媒體對於健康資訊的報導也愈來愈多,每份報紙都有健康醫藥版面,電視、廣播也有不少相關節目,甚至烹飪方面也著重推廣健康食材與做法,讓我們對即將到來的高齡社會充滿信心。
如今政府財務吃緊,誠摯希望國家的經費可以用在刀口上,在逐漸強大的民間力量配合下再加把勁,讓「活躍老化」的觀念深入人心。如此,台灣的年輕人才能夠安安心心地工作,老年人也才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