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虎尾布袋戲偶館

文/張廷鋐 |2017.03.27
7104觀看次
字級
饒富韻味的布袋戲偶館。圖/張廷鋐
饒富韻味的布袋戲偶館。圖/張廷鋐

文/張廷鋐

乙未年是台灣史上相當重要的時間點。

這一年,台灣成了新國家;這一年,林朝棟傾全家族之力,組織義勇軍抵抗外侮;這一年,林本源為避戰火選擇遠渡唐山;這一年,新苗軍、六堆軍……等許多漢番先賢頑強抵抗而為國捐軀;這一年,開啟了台灣被日本治理的時期。

日治初期的台灣,因應「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於島內大舉發展熱帶栽培業,在那個嘉南大圳尚未竣工的時期,嘉南平原仍屬看天田,雖然「第一憨是種甘蔗給會社秤」,但農民為了生計仍得拚命當憨人,因而台灣的糖廠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虎尾也在此一背景下建立糖廠並漸成街肆。

台灣光復後,因製糖成本過高,導致國內糖廠的績效普遍不佳而尋求轉型,虎尾糖廠在此一浪潮下,逐漸與觀光接軌,搭配著鎮內的古蹟、歷史建築,逐步成為一個饒富韻味的歷史城鎮。

「雲湧風起意無盡,林間深處覓非凡,戲曲傳唱千里頌,偶劇展演萬眾觀,館中絲竹藏萬貫,一代才子須盡歡」,這首藏頭詩是筆者前年到雲林布袋戲偶館的即席創作。

某日午後,與友人開著車到虎尾,順遊這饒富「鄉土味」的展館。憶及兒時,每日午間各家各戶必定準時收看那個收視率高得驚人的節目──雲州大儒俠,然而昔日的國民英雄──史艷文,到如今,卻不敵種種聲光效果充斥的電視節目,逐漸消逝在螢光幕前,只能「暫厝」在展館,供人弔唁;創建於日治時期,而光復後曾做雲林縣虎尾分局使用的雲林布袋戲偶館,其命運也是一樣多舛。

雲林布袋戲偶館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台南州虎尾郡郡役所,創建於大正九年(一九二○)並陸續於大正十一年、昭和五年(一九三○)擴建成今日規模;虎尾郡郡役所逃過了二次大戰的戰火摧殘,也躲過了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的白河大地震,位在虎尾市區中心的建物,被國民政府規畫成為虎尾警察分局,持續守護著虎尾住民的安危;只是民國七十八年虎尾警分局新廈落成、搬遷,本棟建築因使用單位搬遷而逐漸褪去繁華,位在虎尾鎮內精華區的古老建築物,雖不致埋沒在荒煙蔓草之中,卻因為都市更新而面臨拆遷的命運。

幾經波折,富有遠見的城市領導人將整修後的雲林戲偶館提報為雲林縣政府歷史建築而保存;在地方文化人士的倡議之下,將布袋戲融入展館之中,並篩選雲林在地布袋戲團進駐場館,定期巡演,保障在地劇團的演出機會,也讓從各地進入虎尾遊憩的旅客可以即時體驗布袋戲現場說書的氣氛,並將之活化成為城鎮中的新亮點。

儘管糖廠熬製蔗糖的香味已經不再,儘管五分車平交道的警笛也不再響起,儘管一片片的甘蔗田已不復見;但下一回如果您到虎尾,不妨停下腳步,步入台灣布袋戲的歷史迴廊,看看昔日虎尾郡郡役所的建築美感,聽聽場館內時常響起的絲竹聲響,體會布袋戲團主的說學逗唱,並且搭配著場館內大小朋友的歡笑聲,靜心觀賞文化創意產業如何在雲林地區萌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