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清朝康熙時代其實有兩個于成龍,籍貫山西永寧的老于成龍與出身漢軍鑲黃旗的小于成龍;兩人都從基層的縣令做起,並都成為一品封疆大吏。老、小于成龍不是平行的兩個人,老于成龍是小于成龍的上司,並對小于成龍不遺餘力地提拔,康熙皇帝也曾要小于成龍向老于成龍多學習,兩個于成龍都是當時康熙朝的廉吏。
老于成龍四十五歲開始當官,一路從縣令、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到總督,官位愈升愈高,但操守始終如一。他在江南為官的時候,常常就是吃稀飯、豆腐與青菜,連百姓要送他魚,他都拒絕,所以民間稱于成龍為「于青菜」。
這個于青菜做的還真徹底,他的兒子從山西過來探親,每天吃的也是青菜豆腐,只有在回山西的時候,多了半隻醃製的鴨子肉;民間做歌謠:「于公豆腐量太狹,長子臨行割半鴨。」
而在調任福建按察使時,于成龍命人買了許多蘿蔔上船,船夫很納悶,蘿蔔在當時是很便宜的蔬菜,為什麼要買這麼多。于成龍則回答說,這些蘿蔔夠他一路上食用啊。于成龍當官,別的老爺都會泡一壺好茶喝,于成龍則是命人摘槐樹的葉子泡茶,槐樹葉子幾乎被摘光,變的光禿禿。
他在康熙二十三年兩江總督任內去世,當他的部屬發現他已離世時,是身穿朝服端坐在椅子上。而在處理後事時發現,他竟只有幾件粗布衣服,還有幾罐鹽漬豆豉,也沒有留下多餘銀兩。
在那個貪汙盛行的時代裡,沒有幾個人可以比得上于成龍的廉潔,所以百姓以「罷市痛哭」的方式,懷念這位清官;康熙皇帝在了解于成龍的身後事之後,這才發現,很多打于成龍貪汙小報告的,都是惡意中傷。康熙曾感慨的說,官員中能像于成龍這樣的人,還有多少?
康熙讚美于成龍是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去世後特別為他撰寫碑文。
于成龍出生於明朝萬曆年間,鄉試中副榜的貢生(副貢生),但一生的成就卻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當官後曾三次以「卓異」的優異政績獲得上級賞識與推薦,康熙更破格晉用為直隸巡撫。他諡號「清端」清廉端正剛直,不只是清朝的表率,也是現代公務人員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