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民生西路的大稻埕老茶行──新芳春行,在二○○九年被指定為台北市古蹟後,經過四年多,耗費八千餘萬元,復舊地整修後,終於在二○一五年底完工,二○一六年四月點交文化局,九月二十日起正式開放。首次策畫的展覽,即為展至上個月底的「新芳春行特展」。
圖/丹青
文/丹青
位於民生西路的大稻埕老茶行──新芳春行,在二○○九年被指定為台北市古蹟後,經過四年多,耗費八千餘萬元,復舊地整修後,終於在二○一五年底完工,二○一六年四月點交文化局,九月二十日起正式開放。首次策畫的展覽,即為展至上個月底的「新芳春行特展」。
筆者前往參觀,不僅見到新芳春茶行老建築的修復故事,也體會到昔日大稻埕茶業的璀璨榮光。
新芳春行是大稻埕茶商王連河先生於一九三四年,在民生西路三○九號(現址)所蓋的融合華洋特色的三層樓建築。當時即為大稻埕一般店面的三倍寬大,加上縱深極長,故王家即結合「茶行」、「烘焙茶工廠」、「倉庫」與「主人住宅」等四種機能於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茶文化複合體,不僅是當時台北最大的茶工廠,也是台灣所罕見。
新芳春行的建築,見證了日據時期到民國六○年代,大稻埕茶業輝煌的世代。後來,台灣經濟起飛後,國、內外茶業競爭激烈,大稻埕茶行漸漸萎縮,許多茶商紛紛轉業,王家也逐漸收起製茶、賣茶事業,後來,新芳春行部分空間甚至租給其他商家,內部設計也遭到改變。
二○○○年代初期,王家連同隔鄰房屋與建商洽談改建事宜,文史工作者呼籲保留,並經文化局評定新芳春行建築足以見證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前半葉,台北作為茶貿易港口之產業歷史,並具有廣泛的文化、商業史價值,而訂為市定古蹟。王家乃將新芳春行產權捐給市政府,文化局則透過容積移轉獎勵的方式,補貼建商及地主隔鄰大樓的興建,並由建商負責整修新芳春行。
好在建商願意以嚴謹的態度,透過王家留下的照片及文物、史料,考證七、八十年前的建築內部,並透過各領域的匠師,以專業工法和材料,如舊地修復,完成了新芳春行當年最輝煌歲月時期的建築樣式。
如今,民眾可透過展覽及實景配示,看到百年前,大稻埕老茶行如何製茶、賣茶的樣貌。老屋的整建,不僅喚醒了新芳春茶行的往日風華,相信也可帶給民眾許多相關的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