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于國華 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理事長
執筆人:于國華 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理事長
《教育扭轉未來》作者之一、教育家華格納,在書中寫了一則故事。高中以前,他的閱讀能力很差,卻對作文充滿興趣;可是課堂內容,都是一再的修正文法和字句。直到一位老師,以私塾方式領導華格納一周寫一篇文章,仔細指出每篇文章的優點,慢慢打下他日後成為作家的基礎。
老師啟發天賦、培養學生某些能力的故事,普遍發生在許多人身上。這種神奇的啟蒙經歷,必須在適當時機,至少兩個角色的偶然相遇:有心的啟蒙者(也許職業不是老師),和困在迷茫中的學生。
有個叛逆國中生,在民國六○年代末尾,就讀以升學率著稱的國中,而且在當時所謂的「好班」。學校對成績的要求,家人對升學明星高中的期望,以及日復一日周旋在考試和補習的生活,令他非常苦惱;雖然看起來,他是前三志願有望的好學生。
國文課,他遇到少時失學、從事軍旅之後轉業成為老師的先生,上課十分嚴肅,帶著湖南鄉音。這個國中生,其實有些怕國文老師,尤其作文課;因為老師是著名詩人,每次繳上習作本給老師批閱,都十分忐忑。
某次作文課,老師在黑板寫下題目:「給XX的一封信」。國中生愣了一下,寫給誰呢?有限的生活經驗裡,太多對於考試和上學的不滿,他提起毛筆,大膽寫了〈給孔子的一封信〉。豁出去了,思緒竟如脫韁野馬;文思泉湧之後,很快寫完一篇長文,闔起簿子放在講台上呈閱,感覺難得暢快。
接著一星期就難過了,愈想愈不安。這樣批評教育和學校,老師會不會氣炸?會不會將作文簿撕碎、扔在地上?終於到了下周作文課,老師發回作文簿,一如往常。國中生不安的打開簿本,看見老師在題目上方,珠砂批的分數:八十八。當時,只要八十就是高分了,這可是極好的成績。翻到最後一頁,評語寫著:「與我心有戚戚焉!然山不會向你走來,只有你向山走去。」
國中生放下心中不安,對老師充滿感激。後來,他買了老師的散文和詩集,更了解半生辛苦的老師,憂時感懷的理想抱負。國中生領會了文章的力量,開啟了寫作的興趣,幾年之後大學畢業,拿到航空太空工程的學士文憑,卻拐彎進入報社成為文字記者,而且主跑文化藝術新聞。
回溯「棄工從文」的生涯轉折關鍵起點,就在那篇被給了高分的作文。
故事中的國文老師,是本名伍鳴皋的詩人大荒;國中生就是在下本人。很幸運,二○○○年左右,在一次採訪場合,巧遇退休的大荒老師。我上前問候,告訴老師當年的故事,感謝老師啟發。老師聽完,親切笑著點頭,揮揮手離開。我目送老師步出會場,竟然成了印象中老師的最後背影。再看到大荒的消息,是報紙上的訃告,在二○○三年;距離那篇〈給孔子的信〉,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又幾年,我也成為教師,站在講台面對學生,經常想起大荒老師,並且督促自己用各種方式啟發學生。如同《教育扭轉未來》作者表達的主旨,文憑逐漸失效,老師、學校和政府教育部門,必須重新定義教育目的:給孩子面對未來的興趣和能力,而不只是一張考試及格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