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質,長約與肩同寬、或稍寬些,像巨大的橢圓形的硯台,台的兩側,鑲有一橫木,是雙手把持用力之處。使用時,真像磨墨一樣;有時,還在盤內加上兩塊大石,以增加重量地磨壓在彈妥的棉花之上,這樣的器具,叫磨盤;是彈棉絮的最後步驟,接近完工,可以交貨的階段。圖/宋玉澄
文與圖/宋玉澄
木質,長約與肩同寬、或稍寬些,像巨大的橢圓形的硯台,台的兩側,鑲有一橫木,是雙手把持用力之處。使用時,真像磨墨一樣;有時,還在盤內加上兩塊大石,以增加重量地磨壓在彈妥的棉花之上,這樣的器具,叫磨盤;是彈棉絮的最後步驟,接近完工,可以交貨的階段。
童年時,我見過。常常依在店家門口的邊緣,觀看著兩位光著上身,如武士般的的男子,揹著長弓,弓弦對著棉花,一陣陣噹噹的聲響中,片片的棉絮就如雪花般的彈起、落下,像是場有趣又魔幻的遊戲。
長大了,才知彈弓,需要極大的力氣;上線,又是極細緻的手藝,兩人一組,縱橫交叉的固定彈妥的棉絮。據民俗,所用的線,一般是白色,但作為嫁妝的棉絮必須以紅綠色,取其吉利;但在我的印象裡,白、紅線皆可。最後再用圓盤壓磨,使之平貼,堅實、牢固。
彈棉花的工藝,元代王楨(一二七一~一三三三)所著《農書.農器.纊絮門》中,有詳盡記錄,算來至少有八百年的歷史。只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樣的工藝在寶島台灣,已近絕跡;唯在大陸的偏遠鄉鎮,仍可見這樣的營生,幾乎都藏在低矮黑漆的店面內,似乎昭告這個行業的沒落,讓人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