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懸明鏡青天上】傳承──金聲武道館館主吳正旭

文/江心靜 |2017.03.02
5704觀看次
字級
金聲武道館館主吳正旭,精通南少林武術和中藥、傳統民俗療法。攝影/林存青
金聲武道館培育了一群熱愛武術的大小學員們。攝影/林存青

文/江心靜 攝影/林存青

「當初開館的原因很簡單,自己有一身功夫,想讓小孩學。張克治師父年紀也大了,想把洪拳傳承下去。還有,就是被朋友激,說我學武那麼多年,到底會不會教?」吳正旭回憶十六年前創立金聲武道館的緣由。

回想二十多年前,考上大學那年暑假,忽然接到一通自稱是「國中同學」的電話,偏偏我國中念女生班,對方東拉西扯,聊了兩個多小時,他,吳正旭,才說是在畢業紀念冊上找到我電話,想借我女中學生證幫他表妹報名「考大學保證班」,在那個除了交筆友很少會認識校外人士的純樸年代,我大方提供學生證給「陌生人」,也把高中三年的課本一併贈送,因此結緣。

對一路念名校的我來說,同年的吳正旭就像武俠小說走出來的人,一身武藝,不時上山採藥,後來當兵都在部隊幫長官看病,退伍後在家開中藥行,針灸拔罐的患者絡繹不絕,我除了求醫,也常向親朋好友推薦這位精通傳統療法的「現代華佗」。

上個月,好友存青為了實現兒時夢想,到武道館拜師,我跟著上課。

看到一群小朋友認真練武,師兄姐一對一指導,吳正旭關注全場,軟硬兼施,軟的是武德,教小孩要有禮貌,硬的是功夫,對每個人的進度瞭若指掌,不時指點一下,儼然「一代宗師」。

原來吳正旭在雲林古坑出生,鄉下娛樂不多,他和祖父、爸爸一樣,從小練武投入廟會舞獅活動,也向中藥房的老師父學草藥,中學搬到台中,師承黃震南和張克治師父,精通南少林洪拳和刀、槍、劍、棍、扇等兵器,不過,那時候單純只是興趣。

直到二○○一年吳正旭決心傳承武術,租店面開武道館,第一年只有三個學生,第二年六個,大女兒出生,他更虛心向張師父討教,一步一腳印。現在,牆上滿是學生參加世界賽事的獎牌,成果輝煌,還有各種表演照片,以藝會友的經驗非常豐富。最近一次是元宵節到復興宮表演舞獅,那是第四百一十六場表演,吳正旭三個小孩耳濡目染,個個身手俐落。

兒童才藝班五花八門,競爭激烈,武術很小眾,吳正旭能夠堅持下來,不容易。

聊完武術的傳承,剛好要去台灣文創藝術博覽會,離武道館不遠,邀老友見識一下我的最新發展,大河美術有我的當代水墨,他看了畫,聽策展人洪筱晴解說,回程感歎,看畫讓他覺得很平靜,心情很輕鬆。

過兩天,存青詢問幾個朋友對我剛完成作品的看法,吳正旭傳來洋洋灑灑的「賞析」,令眾人跌破眼鏡,他寫的不只是畫,也是他在人間道場修行的心得吧:

「水是一種資源,從我們眼前行經,是種褔分,亦是緣分,懂得珍惜的人,他就擁有很多褔報,稍縱即逝!如何將此點滴,烙印於心,積沙成塔,積水成河,人的一生,載浮載沉,都是這些點滴,這是一門禪的學問,留下的、遠走的,是謂:緣起緣滅;圖中的漩渦,是人的七情六欲,駐足停滯、或隨波逐流,是思想,看開了,就帶過,不必眷戀;我把海中顏色較深的點,當成人的舍利,它是智慧的結晶,是經過滄桑、風雨的洗禮,才有如此與眾不同之風貌,這幅『無盡藏』道盡人的一生,這世界中的奧妙,此畫,是一個人,一生的旅途,是永遠的朋友,是面鏡子。」

存青下結論,「藝術」和「武術」都是個人修行之路,到達最高境界時,生命領悟也自然相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