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教育交流 陸生學獨立思考 台生學鑽研精進 文與圖╱鄭藝瑩、黃寶玉、駱如冰 |2016.12.17 語音朗讀 244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以傳播系所來說,大陸的多媒體教學設施更新周期較慢較久,台灣的多媒體教學設施則相對完善,條件較好。圖╱鄭藝瑩、黃寶玉、駱如冰 在台灣的老師眼中,陸生普遍熱愛學習,學習態度端正,對老師較為尊重,但相較於台生,陸生的思想過於「拘束」,台生想法較為自由。圖╱鄭藝瑩、黃寶玉、駱如冰 在台灣的老師眼中,陸生普遍熱愛學習,學習態度端正,對老師較為尊重,但相較於台生,陸生的思想過於「拘束」,台生想法較為自由。圖╱鄭藝瑩、黃寶玉、駱如冰 文與圖╱鄭藝瑩、黃寶玉、駱如冰 福建省因地理位置、歷史淵源與台灣最為接近,加上福建大力引進台灣師資,交流往來更為密切。由於兩岸教育方針並不相同,若能截長補短,讓台灣的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同時,願意努力鑽研學問的深度;大陸學生則是在鑽研學問的同時,訓練出獨立思考,才能達到兩岸交流的最終目的。 近年來,台灣大學院校師資西進大陸的人數逐年增加,其中福建省因地理位置、歷史淵源與台灣最為接近,加上福建大力引進台灣師資,交流往來更為密切。今年一月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楊江帆對外表示,福建省六十九所大學與台灣百餘所大學共簽署五百多份合作交流協議,並且「從師生交流提升為引進優質資源在閩辦學」,二○一五年共引進一百三十二名優秀師資,二○一六年目標提升至二百多名。 東海大學音樂系教授陳思照目前擔任福建民辦高校——陽光學院的客座教授。原以為邀約只是客套,沒想到他再三接到陽光學院的盛情邀請,「我就真的過來了。」 今年三十八歲、廈門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陳經超,算得上是福建台籍教師的代表,二○○二年他考上北京大學管理學碩士班,之後一路讀博士班、進入廈門大學任教,二○一五年獲得「廈門青年五四獎章」,與其他三十九位廈門青年成為「領軍人物」。他接受媒體專訪時說,「來到大陸之後,我的生活愈來愈好,路愈走愈寬廣了。」他在「微信」(WeChat)上開了台籍教師群討論板,不久,已有超過一百三十多位台籍老師加入,多半是三十至四十歲在中國的全職教師,男性多於女性,有拿到中國博士的,也有國外留學回來的,更多的是台灣本土的博士。 陸生思想過於拘束 延聘台灣師資到大陸教書,無形中也改變了原本的師生互動。 任職於福建莆田學院外語學院的鄭若宜,到福建教學已屆十年,在她看來,陸生普遍熱愛學習,學習態度端正,對老師較為尊重,但相較於台生,陸生的思想過於「拘束」,台生想法較為自由,但有時容易越過「界限」,身為老師,有時必須引導學生回到「界限」之內。 在大陸,目前大部分的老師仍喜歡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授業」、「解惑」。所謂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老師站在講台上講,學生在自己座位上被動的接受,由老師主導,課堂失去了趣味性,學生的吸收度自然降低。鄭若宜喜歡活潑互動的學習方式,不喜歡純粹的講課,經常鼓勵大陸學生要大膽與老師交流,無須過於拘謹,要有自己的聲音,多多思考。 在課堂上,她讓學生提出問題,課本讓學生自己讀,學生要自己思考。老師問問題時,只要引導學生到思考的路上,答案讓學生自己講出來,再給更多延伸的案例。 鄭若宜注重學生全方位、全身心的學習,她花較長的時間與學生交流,取得學生的信賴,碰到學生有疑惑時,會與學生一起解決問題,不用直白方式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告訴學生自己的人生經驗,讓他們從中領悟,給時間讓學生去思考。 訓練獨立思考精神 另一位目前任教於實踐大學資訊管理系的李姓教授,也曾到大陸教書四年,授課期間接觸的陸生態度比較積極主動,常常會和老師交流。他認為,台灣學生相對被動,認為老師必須主動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互動較少。客觀來說,大陸的學生有很大的競爭壓力,導致部分學生比較重視分數,考試作弊的現象比台灣更為嚴重。對台灣的學生來說,未來的就業機會並不缺乏,並不感覺競爭壓力大,學校成績並非學習的唯一價值。 由於兩岸教育方針並不相同,對於大陸教育體制,鄭若宜認為,領導者要有一定的教育眼光,訂出政策和方針,將權力還給教授,讓教授在專業課堂上用專業的思考、能力去教導學生。至於未來兩岸的教育交流,鄭若宜希望兩岸能截長補短,若能讓台灣的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同時,願意努力鑽研學問的深度;大陸學生則是在鑽研學問的同時,不會死讀書,訓練獨立思考的精神,才能達到兩岸交流的最終目的。 教學制度不同 台師未必能保持優勢 根據統計,二○一五年,福建省赴台就讀陸生占整個中國大陸赴台學生總數的四成,而台灣到福建就讀的台生也占赴陸就讀台生總數的六成,福建不僅是最大的陸生輸出地,也是台生到大陸就讀最集中的省分。 過去以來,來台陸生始終多於台灣到大陸就讀的學生,究其原因,兩岸在大學的制度上存在極大差異,不少台灣的學生難以適應大陸學校的規章制度。兩岸教學方法也有不同之處。實踐大學資訊管理系的李姓教授透露,大陸其實較少使用英文教材,因為大陸的學生普遍對於英文教學的接受程度相對較低;再者,大陸相對比較注重考試,難度也比台灣的考試更難,而在台灣的大學院校則是考試、報告均可。 再者,台灣時有創新的教學方式,大陸則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嘗試,至於教學設備上,以傳播系所來說,大陸的多媒體教學設施更新周期較慢較久,學生在使用上的感受並不佳。而台灣的多媒體教學設施則是相對完善,條件較好。這也導致兩岸老師的教學習慣有所不同,台灣的老師喜歡在課堂上直接使用電腦搜尋或編寫出要傳達給學生的內容,大陸的老師則是提前做好簡報資料,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 體制是根據不同的社會價值所產生的差異。一般說來,在大陸,老師的地位高於學生,壓力相對較小,若學生成績不佳,通常會認定是學生的責任。台灣的師生界線較不明顯,當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時,被檢討的一方常常是老師。因此,在大陸任教的老師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專業知識的準備、傳授。台灣的老師需要更多的時間經營課堂,而非專業知識。 對於未來兩岸的教育交流,李教授認為,類似閩台合作這樣的項目未必能夠長期辦下去,主要原因在於大陸的學校師資方面愈來愈好,台灣的優勢逐漸減弱。再者,兩岸對於教學層面的交流僅停留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很少有老師之間的交流,近年來台灣師資前進大陸教學,卻少有大陸老師來台教學,兩岸在科研層面的合作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陸生大幅減少 教育交流進入冷卻期 日前中國大陸國台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馬曉光曾在記者會回應記者所提,從今年五二○之後,大陸學生赴台就讀的人數大幅減少問題,馬曉光說,是否赴台就讀,是學生和家長的自主選擇。根據他的了解,今年五月,台灣政局發生變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趨勢受到了衝擊,台灣教育環境也受到影響,這些因素使得大陸學生和家長深感憂慮,直接影響陸生赴台就讀的意願。 針對馬曉光的說法,台灣陸委會表示,為營造陸生在台就學生活與學習的友善環境,政府依據「階段性、檢討修正與完整配套」原則,在確保台灣學生權益的前提下,持續研究修正陸生來台就學相關措施。陸委會並引述十月二十四日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的對外說明「基於人道考量與人權價值,中國大陸學生比照僑外學生納入健保體系」,政府將積極推動陸生納入健保。陸委會強調,政府將持續穩健推動陸生來台就學,歡迎更多的中國大陸青年有機會到台灣與台灣的學生相互切磋學習,期盼兩岸共同珍惜、維護多年來交流的成果。 據了解,教育部自二○一一年起開放私立學校招收陸生,二○一四年起開放國立大學招收陸生,每年報名人數節節高升;但今年截至九月,陸生報名台灣學士班的人數僅剩三千八百一十八人,相較上學年四千八百一十七人減少千人,是台灣開放陸生以來首度出現衰退。 《中國時報》採訪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朱松嶺,朱松嶺指出,過去台灣對部分中華文化保持完整,傳承上也較為順利,陸生赴台就讀學習意願相對較高,不過近年在台灣當局一系列去中國化作為下,文化優勢已逐漸流失。但是,「去中國化」固然是主要因素,但陸生的健保問題、畢業後在台工作問題等尚未解決,才是影響就讀意願的重要因素。 前一篇文章 企業主看未來人才2 施崇棠︰選擇價值而非價格 下一篇文章 用微信朋友圈 賺到第一桶金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印刷的奇蹟2025.07.1502大馬關丹站VEGRUN 跑出綠色行動力2025.07.1503中職明星賽 挑戰8萬觀眾紀錄2025.07.1804人間社新聞研習營 傳遞真善美2025.07.1605環保音樂劇在河邊 光明大學攜手社區演出2025.07.1606【人間行腳】馬蹄踏過2025.07.1607南非德本協會捐輪椅 點亮受贈者人生2025.07.1508響應跨宗教慈善 多倫多佛光人高空跳傘2025.07.1709【臆想截圖】夏天的氣味是白色的2025.07.1510萬年寺播撒善根 祝福佛光寶寶2025.07.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數位服務 從痛點入手建設【大陸產業發展】北京 力爭數位標竿城科技讓文物 讀得懂、帶得走【文創之旅】千年古建尋訪樂將善待自己寫在企業規章裡【大陸產業發展】清美豆腐也能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