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論文造假事件,不但發生在全國龍頭大學的台灣大學;連校長楊泮池都被捲入。消息一出,震驚全國。據最新的說法,涉案主要教授甚至有收錢讓人掛名論文共同作者的嫌疑。若此說屬實,這起論文造假風波就更非同小可,教育部和台灣大學都有必要盡速查明,嚴肅處理,以正學術歪風。
這起學術醜聞早在上月即被踢爆。「主角」郭明良不但是台灣大學生化研究所教授;並自台大借調高雄醫學大學,擔任副校長職務。由於郭長期投入癌症相關研究,且成果不錯,屢屢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他也曾任科技部生物處處長,從各角度看,都是國內醫學研究界的重量級人物,前途大好。豈知竟是這起社會矚目的學術醜聞核心。
案發至今台大已組成專案小組調查,郭本人則如同人間蒸發;即使在鬧出案外案的收錢掛名傳聞後,他也未出面解釋。任令外界對他的學術人格與地位多所揣測。即使收賄一事尚在媒體爆料階段,未得到證實,僅就論文造假一事,就疑點重重。
郭明良被踢爆的造假論文,是投稿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所屬的《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這種國際期刊審稿嚴格,投稿學者事前必然再三檢查核對論文及各種數據,才敢出手。怎麼可能發生投稿後,才以「錯用資料」的名義撤稿。因此令人懷疑是存心造假闖關。再者這篇論文是被國外學術同行網站踢爆,這種情形多半是有知情人士檢舉,才可能發生。這也令人懷疑,是否郭因在國內「勢力範圍」龐大,檢舉人知道在國內檢舉可能被「吃案」,因此才向沒有瓜葛牽連的國外專業網站檢舉。
而在新近爆料的收賄掛名案中,外界從付錢與收錢的雙方關係,已隱約可見學術界密而不宣的利益共生網路,大學研究者與醫院臨床者上下游聯手,魚水互襯,掛上「第一作者」的頭銜,不但有論文發表名義,也可做為學術升等依據。升上教授後,再申請研究計畫,通過率就高得多。
何況,郭明良又是相關領域的頭頭,「朝中有人」之下,研究經費到手機會大增。但台灣的「學術尊嚴」、「學術倫理」,也就一層一層被消磨殆盡。
國內學術界論文造假、抄襲風波,從來沒斷過。主要癥結就是,教育部以論文多寡算點數,做為教授升等的依據,這種做法,不但使許多大學教職人員瘋狂申請經費做研究,也養出了一批批專門替教授找資料、做實驗、寫論文的研究助理。但很多論文是把一個大計畫切割成很多小計畫,以增加論文篇數;或是無關宏旨,亦無重大建樹的一般研究,跟著這些教授的年輕學子,只是高等學府中的「廉價勞工」,所學有限,浪費時間,甚至因「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學術生涯的起步階段,就學會了學術造假!
郭明良事件尚未落幕,這起發生在台灣頂尖大學的論文告假醜聞,很可能只是學術界「組織犯罪」的一個線頭而已。台灣大學不能一再以「調查中」來搪塞外界質疑,教育部有必要強力督促,要求台大在最短時間內,提出清楚完整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