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WHO研究顯示,推估憂鬱症的盛行率約為百分之三,而糖尿病患者中,約三成患有憂鬱症,且在所有糖友中,約有百分之九為重度憂鬱,與其他慢性病相比,比例高出許多。台中榮總糖尿病衛教師劉秀珍表示,多數糖友在初期排斥吃藥、驗血糖或打針,是心理上還沒適應這疾病的發生,但經過適當衛教,多數人都能慢慢接受。
劉秀珍指出,糖尿病不是自己一個人的疾病,而是全家共同挑戰。不少患者在得知自己罹患糖尿病後,只能眼睜睜看著親人品嘗美食,心情很難不受影響。如何學會與疾病共存、活得自在?是家屬與病人得共同面對的課題。
劉秀珍說,若壓力過大也會影響內分泌,進而影響血糖;血糖過高、過低時,也會造成精神上的不安,形成「惡性循環」。
劉秀珍建議,當患者沮喪、抱怨時,她的作法是「傾聽、陪伴」;當患者不願意打胰島素,她會說明:「血糖高,腎臟長期泡在糖漿裡,就像梅子泡在糖漿裡,久了易萎縮。」這種「理性+感性」的對話技巧,看似簡單,但長期要保持這樣的態度,仍需「耐心與專業」。
鹿港基督教醫院糖尿病衛教師林冠怡也分享案例,有名患者本身是第一型糖尿病,家人為了幫她適應,自她罹病起,全家一起改吃低油低糖低鹽的健康料理,沒有人抱怨,而對這名患者來說,「家人的支持」,就是她對抗病魔的勇氣來源。